[载道之“道”与艺术之“术”] 以数载道

  英俊过人的费翔依旧英俊却也难免松了肉皮;儒雅倜傥的张明敏依旧儒雅却也难免胖得臃肿――尽管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岁月的沧桑无人可以抵挡,艺术的魅力依然长青不衰,201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他们献上各自当年一曲名作《故乡的云》和《我的中国心》,金风玉露一重逢,便胜似新作无数。
  春晚年年招骂,今年新意不同,有人总结说今年的新趋势是:看春晚为辅,边看边上微博骂春晚为主。当此万众欢腾之夜,微博上果然怨声载道,春晚的工作人员固然辛苦,公众貌似无情的讽刺挖苦却也足见民心向背。
  平心而论,今年春晚编导们就淡化政治色彩和淡化广告植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从善如流之处观众也有目共睹。但是,不满之声依旧不绝于耳,可见央视春晚另有积重难返之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央视春晚这骨子里的膏肓之病呈现出如下症状:主题先行,艺术不行;命题创作,矫揉造作;问题依旧,手段陈旧。所以江河日下这么十多年来,很多毛病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就是解决不了。今年哈文做出了努力,可她这么一努力,却把问题亮得更清楚了。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理解央视春晚的难度――国家电视台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可是关键在于怎么去体现。譬如“爱国”,年年春晚这个主题必不可少,高举“爱国”大旗的节目也年年如过江之鲫。其实观众反感的并不是你去表现“爱国”这个主题,而是你声嘶力竭地空喊爱国。观众未必反对文以载道,但要求春晚的创作者以艺术的方式载道。艺术之所以为“术”,就是指其具有内在的创作规律,违反这种创作规律的“艺”,就不可能很好、很有效地载道。
  且听费翔的乡愁:“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
  且听张明敏的心声:“河山只在我梦萦绕,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在这诗意的字里行间,“爱国”两个字早以千钧之重压上心头;伴着这略带伤感的优美旋律,“爱国”两个字早以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在听众的血液中。所谓“爱国”这个主题,在这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您再看看近年来的春晚:很多应该追求传唱效果的歌曲和戏曲,因为把社论改编成曲调唱了而诘屈聱牙;很多应该抖着包袱收场让观众笑得走神的相声和小品,是喊着口号结尾而无聊无趣的;对比早期春晚的那些节目――举凡陈佩斯朱时茂的系列小品、马季的《五官争功》、侯耀文的《打扑克》等等等等,这种差距一目了然。
  再说今年春晚,无论蔡明、黄宏、郭冬临的小品,还是陈坤、孙楠、刘欢的歌,好一派主题先行的流行趋势。这大概是中国式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吧?从小被老师考惯了中心思想与段落大义,学惯了杨朔式散文最后点题讴歌的结构方式,长大了当编导大概就落下这病根儿了。
  比这更不堪的是近年来传统戏曲节目的自甘堕落。想当年,各种地方戏在央视春晚争奇斗艳,名家名段层出不穷,戏迷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而那些节目并非“三俗”,很多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歌颂爱国主义、倡导真善美的。可是现在呢?本来传统戏曲就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的窘境,那些“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当代京剧名家,不说琢磨着用经典名段吸引观众、培育市场,反而年年热衷于在春晚亮相作秀,只顾着把社论和口号改编成戏歌,真是令人汗颜。其实很多积淀下来的优秀戏曲名段都是足以生动演绎那些社论和口号的,都是为爱国主义和道德建设服务的,不知为什么春晚明知珠玉在前却非要弃如敝履。今年央视春晚京剧票友的演出不在于水平有多高,却可见他们对戏曲朴素的热爱与真诚。再如初一晚上看戏曲频道请出赵燕侠和张学津等名家唱《沙家浜》选段,一样的爱国情怀,稀罕的艺术品位,舞台和服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依然令观众击节称赏。这些都比近年来春晚上一人一句排排唱的戏曲喜歌儿强多了。
  想想聂耳、田汉、冼星海、贺绿汀以及后来参与样板戏创作的汪曾祺等名家是怎样用艺“术”载“道”的吧!或许对今后的央视春晚有启发。如果他们当年像如今春晚这般机械地图解主题,能留下《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和“智斗”、“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家住安源”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吗?反过来说,如果今天的创作者不能在艺术上打动观众、吸引观众,再积极向上的主题和价值观也是苍白无力的。

推荐访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