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英雄钢笔

  2012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201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殉职50年。   “忽然想,雷锋如果活着,今天该是72岁的老人了。
  我们兴奋地告诉他:你已经成为人类的英雄。今天,对人生和幸福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吗?老人笑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新华通讯社不久前以一篇“天问”向世界证明――些普通人的思想究竟能够到达怎样的高度。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各自的英雄,人类总是有着很强的英雄情结,在我们心目中,英雄几乎没有污点,他(她)从出生开始就与众不同,散发着种种灵异的光芒。我们的文学作品又充当了极好的净化器作用,把英雄身上的不足统统净化掉,惟余那耀眼的光芒,但那光芒又显得陌生遥远,不食人间烟火:
  偏安江南一隅的李清照崇拜西楚霸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满眼都是对人杰英雄的向往,丝毫不理会项羽鸿门宴中的妇人之仁;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一生颠沛,晚年起兵讨伐武逆,其人极为推崇战国烈士荆轲,“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剂轲先生在各朝各代的骚客中不乏歌咏,骆宾王蕴于心而抒于手,同样不理会剂轲“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赢政)”的匹夫之勇;
  杜工部寓居西蜀,不少诗词赞美诸葛孔明先生,所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吞吴暂且不论,为完成先帝刘备之遗命,孔明先生七出祁山,攻伐魏国,欲统一中原。结果七战七败,自己在54岁时,命丧五丈原,北伐以失败告终。若云诸葛孔明是旷世的英雄,各种史料却偏偏难以证实;
  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兹念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既指李广,汉武帝时期任骁骑将军,匈奴闻名丧胆,数年不敢来犯。文学作品中,李广也算军界翘楚,大大的英雄。谁承想他也曾经为匈奴生擒,且最后因为延误军情而羞愧自尽。
  春秋有微辞,史家多曲笔,大众传播渠道塑造英雄的运动从未止息。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眼下小说散文特写文章,无一不归属大众传播范畴,各种机思笔仗排陈,或作者个体言志或代表利益树人,一而再,再而三。
  在“时代的英雄”雷锋殉职50年之际,笔者惊喜地发现,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这些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
  “柔软”的雷锋,似谲而正。
  盲目英雄化的后果就是对年轻人潜在的伤害。简单塑造英雄人物未必会被年轻人认同,甚至有人会对这些“英雄”冷嘲热讽。年轻人应当具备批判和怀疑的精神,不再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去相信谁。
  英雄,只有被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才会对我们产生特殊的意义。从古至今,皆同此理。

推荐访问: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