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灵,陪伴成长|呵护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河海大学2012年暑假社会实践赴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团队,对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根据小分队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结果及得到的资料,就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现状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在调查过程中展示了河海学子风采,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河海大学,提高了全社会对河海大学发展的关注。关键词: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问题及原因;解决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2-03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学校“百团行动”,以服务社会发展大繁荣为重点,将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河海大学2012年暑假社会实践赴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团队,对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希望在锻炼的基础上弘扬河海精神,展示河海学子风采,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河海,提高全社会对河海大学发展的关注。以下是调查的部分内容。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我们小分队这次调研的是桃花吐镇中心小学。该校地处朝阳市双塔区市郊,现有学生382人,十二个教学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全镇人多地少的自然状况。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依靠土地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要,农民群体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而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出去打工,有的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许多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家中,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故在农村学校中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经调查,桃花吐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76人,大约占全校人数的五分之一。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六年二班就有10名,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五年一班有7名,占全班的四分之一。本校四年部共有58名学生,“留守儿童”19名,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有7名,父母其中一人在外打工的11人。父母离异1人。“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的有5名,其余2名中一名由姑姑代养,一名由叔叔代养。三年一班有4名同学的父母去了外地打工,把孩子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姑、舅等,成了“留守儿童”,还有5名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在外打工,成了“单亲孤儿”。这些学生占全班学生的大约35%。这些“留守儿童”中,成绩较好的有24名,问题生占11名;学习态度上,能主动自觉学习的约占四分之一,督促下学习的约占五分之一,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约占八分之一;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遇到困难或烦心事,能寻找倾诉对象,想办法解决的约三分之一,有个别的采取了闷在心里,不想告诉别人,只是寻求自己解决方式;对父母外出打的态度,有一半以上不愿意让父母外出,还有部分学生能理解父母,个别同学不能理解,甚至对父母的外出有怨恨;父母外出打工,能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的(每周打一次电话),并经常过问孩子学习、生活的有22名,半月或一个月一联系的有8人,有的好几个月才能联系一次。76名“留守儿童”中,其中有15人,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做事没信心,较自卑。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性格内向。“留守儿童”正处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孩子从小离开父母,缺少父母关爱。尽管有爷爷、奶奶及其他亲人的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问题感到柔弱无助。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如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张凯,父母外出打工,把他寄养在姑姑家里,姑姑本身有一双年龄相仿的儿女,每天忙里忙外,无瑕顾及张凯的心理感受。有时张凯在家受到表哥、表妹的欺侮,也不敢声张。久而久之,张凯越来越内向,有时自己暗暗落泪,也不愿找人倾诉,郁郁寡欢。2.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儿童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所以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如:三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邢伟伟,在一、二年级时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学生。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学习成绩很不错。自从父母去大连打工后,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了,有时根本不举手,怕说错,成绩也出现了滑坡。3.学习观念淡薄,厌学现象严重。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监护不够,使有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甚至厌学的现象。尤其是当学习上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时,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不学知识无所畏的态度,所以出现了厌学现象。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鞠可新,他父亲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母亲有残疾,没有监护能力,他在学习上又缺乏自觉性。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应付了事,有时干脆不做,有厌学倾向,因此成为问题学生。4.道德意志薄弱。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一个方面,更应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有的有违纪现象。父母外出务工,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长大成才。但大部分人的希望,可能是事与愿违。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挣钱,只注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使孩子出现花钱无节制的现象,如:五年一班的席平,平时父母寄来钱,就随意乱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花钱无节制。一旦没有钱时,就到超市赊账,甚至偷偷去拿别人的钱。5.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无热情。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或亲朋又不便深管,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形成不良习惯。如:上课精神不集中、好搞小动作,课后乱花钱等。在心理上也表现出自卑、胆怯、沉默寡言,不愿与同学交往等。尤其在学习习惯方面,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发言,课后不完成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作业,也很不认真,字迹潦草,敷衍了事。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外出打工父母们放不下的“心病”,是临时监护人的“头疼病”,是农村学校管护的“疑难病”。“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平时学习无热情,成绩也就难以理想。 三、解决措施1.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作用。当一个学生有了远大理想,才能奋发学习、努力进取,也才能有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都较粗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挣几个钱也确实不容易。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艰辛,教育他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大后要超过自己的父母,要做较舒适的工作,要做有成就的大事业,当一名工程师、医生、飞行员等。要做这些工作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只有从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长大才能成就大事业。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五年一班的王新宇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与家人团聚,平时又很少与孩子通话。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隔代”的原因,孩子平时有话也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孤僻、不爱说话,甚至说话时害羞、胆怯。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一起玩耍、交流,上课老师提问不爱发言,面露难色。他的班主任褚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经常找机会和他谈心,唠家常,了解他在学习中、生活上的困难,并在课堂上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激发他的表达欲望,课间安排同学多和他一起做游戏。放学后,其班主任褚老师专门安排了学习小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并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督促家长多和孩子通电话,多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渐渐地这个同学变得活泼开朗了,也愿与他人交流,上课也敢发言了。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稍有松懈,他们就会松动。因而对他们要持之以恒地跟踪、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三年一班的李鹏达同学,现在在姑姑家生活。由于姑姑天天忙于地里活,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认为孩子不出事,能在自己家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责任。这样李鹏达同学就养成了长期不完成作业的懒散习惯,学习成绩居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姑姑进行了沟通,向他姑姑介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探讨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最后,他姑姑表示愿意配合好学校的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放学后他姑姑专门陪他一起完成家庭作业,使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经过努力,现有李鹏达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有时间还自觉地读一些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把学到的课外知识在同学中交流,同时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4.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好习惯从“心”开始。单亲家庭、母亲又在外打工的六年二班的李雪同学,在学校表现得孤独、上课也不注意听讲,老师提问也一言不发,只是低头默默坐在那里,表现出心理重重的样子,情绪非常低落。我们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她谈心,当问她为什么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提问又不发言时,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说:“我想妈妈”。原来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妈妈身边,从没离开过妈妈。这次妈妈把她送回奶奶家。奶奶、爷爷年纪大,照顾得不如妈妈周到,有时早上晚了吃不上饭,所以她很伤心,以至影响了学习,所以她说:“一想到妈妈,上课精力就集中不起来,老师讲课也听不下去”。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安慰她说:“我们非常理解你想妈妈的心情,但你要体谅爷爷、奶奶的疾苦,他们年纪大了,照顾你很不容易,虽然有时照顾不周,但他们也尽量做到把你照顾好。另外,妈妈在外打工很不容易,你应该让在外打工的妈妈放心;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妈妈在外打工怎么会放心呢?”并告诉她,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要告诉老师、告诉同学,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帮你解决的。同时,学校的各科老师联合起来,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有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她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渐渐地,李雪同学终于从离开母亲后的低落情绪中转变过来,上课也能注意听讲了,而且课堂上思维表现得也非常活跃,发言也积极了,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各科老师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四、活动成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经过一周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1.通过家访;与班主任老师及任课教师沟通、配合调查;与“留守儿童”本人面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生存、学习等方面。2.形成一套“留守儿童”典型各案事例研究,整套访谈记录和总结,拥有第一手资料。3.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4.这次实践活动定能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五、结语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他们的无奈与艰辛,他们的坚韧与拼搏。他们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俗话说:国富民强。如果农村家庭家家都达到了小康水平,那么“留守儿童”这个自然群体也就会相应的逐渐缩小。作为河海大学的学生,我们感到了肩上的重任,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我们只有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河海大学,进一步提高了河海大学的知名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小分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高度体现了河海大学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利用暑假走出学校,体验生活,不但锻炼了我们大学生的组织、表达、协调等各方面能力,而且将使我们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调查,实践团队发现一些问题。建议如下:(1)营造关爱氛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举办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2)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及时沟通,进行交流,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学校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让这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健康成长。(4)完善和落实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法律政策。鼓励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制定利于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益。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作者简介:郭峰,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利类。

推荐访问:呵护 陪伴 心灵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