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较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政治信仰地位受到挑战,价值选择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色彩加重,抗挫折能力的下降,心理问题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史实教育学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59-02
  在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中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以中国环境下东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伟大成功和发展成就的史实为实例,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突出思想政治问题
  1 政治信仰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继续主导世界,遏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西方敌对势力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渗透,从意识领域分化和扰乱政治信仰,动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向我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极力地兜售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妄图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来影响和主导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他们以信仰自由为幌子,大肆宣扬拜金文化和拜神文化,鼓吹功利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恶意放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瑕疵,攻击和诬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处在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间,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低,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和恶习的影响和毒害。
  2 价值观念歪曲,价值取向和目标呈现功利化和短期化倾向。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渗透其低级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来败坏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受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个体化,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功利化,表现为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只讲攫取,不讲奉献,重利用,讲实惠,贪图安逸享受,过分追求物质和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价值目标短期化,表现为极端的现实主义,只顾眼前和表象,急功近利而不计后果,不求进取发展,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放弃了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迷失了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在价值上的判别标准,极易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失衡、政治态度消极、缺乏诚信等严重不良后果,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3 意志脆弱,思想困惑多,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难以正确定位,心理问题突出。新时期的大学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生长环境优越,自我中心意识明显,由于成长经历普遍比较平坦、顺利,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磨炼,因此缺少解决和应对问题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很容易情绪化,抗挫折能力很差。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史实进行叙述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幸福生活和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充实头脑,还可以用史实揭示世界发展规律,对于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 揭示了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支撑,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内容,以史实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批判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狭隘性和腐朽性。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 学习革命先烈英勇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杨靖宇等无数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英雄事迹。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英雄模范事迹,能够激发起他们对中国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能够激发起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能有价值、有意义等人生课题的思考。
  3 激发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维护祖国统一、建设国家富强的爱国运动史。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青年大学生能从中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能够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历史使命。
  4 借鉴经验,启迪智慧,指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中讲述了我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巨大变迁,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参考《人民日报》2005年8月12日第15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了解英才俊杰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指导他们健康成才;可以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 以专题式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鉴别力。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非常丰富,线索错综复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课时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讲得清清楚楚。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利用多媒体和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身份置换,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
  2 以事喻理,以理育人,培养学生科学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事件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关联起来,揭示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教学中选用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例,通过解释历史现象,科学地分析事件起因、理清进展变化、评价结果影响、点评历史人物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3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以史育德,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组织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进行讨论、评判,可以使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心里,使他们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政治方向。
  总之,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现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门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思想政治课程,其功能不仅是要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作用。教师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