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丹百年】 晓丹

  1月21日小年夜,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一生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沧桑巨变载沉载浮,老人家堪为人瑞。夫人蓝为杰介绍说101岁的时候,丈夫还叫人买来法语词典自学,“他在香港九年,英文顶好的。晚年他常用英语写日记,还爱用英文朗诵,前段时间还把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读得津津有味”。在她看来一起生活了66年的丈夫并没有离开,“在医院开送别会,有人要拉个‘汤晓丹先生走好’的横幅被我止住了。他哪里走脱了?要改成‘汤爷爷永远和亲人在一起一’。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长于福建农家,又有着印尼华侨身份的汤晓丹是一位高风亮节、与世无争的上善长者。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回忆说,“老人家性格忠厚踏实,为人内敛谦和,似乎命中注定这一生就应该坐在导演椅上度过”。1933年,身为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的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处女作《白金龙》。这部粤语电影一经推出便在南洋市场好评如潮,博取了百万票房。在这之后,他一气推出了《飞絮》、《飘零》、《金屋十二钗》、《有女怀春》等商业片,部部卖座。特别是1947年《天堂春梦》和史诗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同时公映打擂。一时无两,沪上的《新民报》更就此登载王戎的评论将汤晓丹和史东山两人的导演技巧并作比较,且指出前者让身为建筑师却难觅安身之所的男主人公看着爬过一只蜗牛,不由得触景生情,讲出“蜗牛尚能背负着自己的家,独步天下,而我们这些以建筑为生为业的人,何处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实乃神来之笔!
  蓝为杰回忆说,汤晓丹从旧时代走来,大量商业片的拍摄经验让他深谙“什么是商业片?就是要让观众愿意买票进场看的电影”。而这一价值理念则一直贯穿他的导演生涯始终,即便是1949年后所谓“商业电影”偃旗息鼓,成功转型为红色战争类型片导演的汤晓丹也曾在私下同夫人讲过,“我拍《渡江侦察记》是一部战争片,但它就要有娱乐性,有商业味道。要不然人家不看啊!这个娱乐性不是别的,就是要讲人情味儿,有了人情味儿,工农兵才能真正喜欢”。在新中国影坛上,从1 951年起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汤晓丹一口气拍摄了十余部电影作品,其中军事题材占了绝大部分,特别是《渡江侦察记》在全国上映周期竟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数多达1733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以致于让当时的文艺界对这位“银幕将军”都有了个略显戏谑的说法,“讲他是八一厂派驻在上影的‘编外导演’”。
  “忍辱存活”是蓝为杰对老伴儿艺术创作之路的评价,“他不爱讲话的,什么事情讲出来都会有人挑,总有两种观点嘛,讲好讲坏,他就是默默去做就好了”。而在石川看来,“也许有人会说,汤晓丹处处小心谨慎,凡事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动荡岁月中,这才是一种真正称得上是大勇若怯,大巧若拙的人生智慧!”幼年长于福建华安,当地风行布袋木偶戏,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提线木偶是汤晓丹最早接触到的艺术启蒙。尽管一生勤谨慎言好似头悬“提线”,但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汤晓丹依旧坚守气节,秉持原则。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占领军曾经想利用他这个卖座的金牌导演拍摄一部美化侵略行径的影片《香港攻略》。“在此关头,汤晓丹坚守民族大义,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潜回广州。”新中国成立后拍摄《渡江侦察记》在男一号李连长的选角问题上,气质儒雅的孙道临“因过往塑造的都是知识分子形象”并不是厂领导的首选,汤晓丹却据理力争,并向上面立下军令状力保孙的出演。影片公映后大获成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军事题材领域贡献了一缕来自海派的清风,面如朗月的孙道临也藉此转型,拓展了戏路。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