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是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不需要重点掌握大量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方法,但他们将来从事的管理工作必然与财务管理相关,会受到会计和审计的监督。因此会计学应当是大会计的概念,包括财、会、审,是一门综合性的会计知识的普及课。基于此,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区别于会计专业,强调自己的特色。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应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课程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因为教学侧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所以教学内容也就不能够照搬会计专业的,而是要让学生以会计基础知识点为基础,理解会计原则和实质;以会计报表为目的,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其结构大致是十一章内容,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思路展开,核心是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这显然无法吸引非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注意,也无法体现出开展会计课程对管理类专业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对其内容进行整合,融入财务管理、财务控制和分析的内容,将整个课程分为三大主题。主题一: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内容: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六大会计要素、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按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来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主题二:财务控制。主要内容:介绍如何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日常核算,运用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法。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主题三:财务分析。主要内容: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强调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方法。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弱化了对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操作技能的要求以及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在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理解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掌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主题二”的财务分析中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了解本行业的会计知识。如电子商务专业在讲主要经营业务核算时,就应以商业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来说明借贷记账方法的运用;国际贸易专业或国际商务专业在讲核算方法运用时,就应以外商企业经营活动来说明等。三、改进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灵活运用多种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各教学主题主要教学方法、主要过程和应用目的具体如下:教学主题一: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主要过程: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经济事例,讨论如何用会计知识来理解和解释;教授主要核算方法。应用目的:让学生熟悉会计领域,了解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作,并以此指导管理行为。教学主题二:财务控制。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主要过程:通过案例的展示,指导学生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理解大会计的内涵。应用目的:让学生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内容,使学生树立借助财务控制实现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的意识。教学主题三:财务分析。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教学法。主要过程:通过给出一个模拟企业较为完整的实际经济业务核算资料,让学生直接与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接触;通过给出一些典型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财务分析,掌握常见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和发展能力的分析方法。应用目的:让学生从企业整体流程的角度理解、提高会计知识,掌握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能从会计报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课程考核上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和要求,改革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团队报告、期末笔试三个部分,评价标准如下:1.课堂表现,权重30%。平时考勤占10%;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程度和讨论结果占10%;作业占10%。2.阶段成果,权重30%。主要指学生分组进行企业经营模拟对抗实训,经营成果评价占10%;出具的书面团队报告占20%。3.期末笔试,权重40%。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形式,以考核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核算方法为主。(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推荐访问:探析 教学改革 高职 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