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神舟十一号对接全过程

“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就“五个对接”来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正确理解与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职教人必须分析、研究、实践、探讨与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正确解读(一)“无缝对接”是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一种浅表的、难以实现的解读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一种理解,是认为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就能到企业直接上岗,所谓“无缝对接”或“零距离”。这是基于对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许多人很自然的理解,但仔细分析这种理解,其实是直接的、表面的、功利的,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许多职业学校把“无缝对接”作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总体上没能实现“无缝对接”,这可以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企业按照企业规范、生产工艺流程、操作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进行再培训,然后才能上岗得到证明。另外,许多调查表明,企业对职教毕业生的要求包括责任、诚信、踏实、勤奋、吃苦耐劳、乐于学习、合作、规范和技能等,而被学校认为最重要的“技能”只排在后位,这说明学校认识与企业要求上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影响了“无缝对接”的实现。从学校方面来看,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无缝对接” 的实现效果,还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具备一个实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而且还要求这个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做到三个方面①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够用且能与企业基本同步更新;②要求实训基地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③有保证实训基地充分利于教学的制度和机制。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达到“无缝对接”的可能,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无缝对接”成为空谈。就江苏省而言,自2005年江苏“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中央和省财政(包括地方财政配套)都在不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到2011年江苏已经建成省级实训基地235个,国家级实训基地77个,分布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建筑技术、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主要专业领域。2010-2012年江苏还将支持建设150个左右与战略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使用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虽然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成就较大,但无论从全省或是从各地主要专业教学需要来看,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差距就更大。目前,大多数学校大部分专业甚至还没有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只有极少数学校部分专业的实训基地符合“无缝对接”三个方面要求,许多实训基地建完后甚至没有能按要求运转,更不用说高效率地用于教学。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能满足“无缝对接”教学的要求,成为职教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没能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的原因之一。虽然“校企合作”能帮助实现“无缝对接”,但因为合作的紧密程度还不够,或是因为我们的职教不是“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也没能更好地促进“无缝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地区共享型实训基地”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无缝对接”遭遇了尴尬?是我们的职教发展没有遵循职教的本质规律。因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也不能例外。而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发展的阶段,“人”还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虽然我们说“以人为本”,但“服务宗旨”(注意其内涵主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等无一例外是职业教育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制度建设成为职教发展的目标。(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本质的、可实现的解读我认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应该一味追求上述这种结果意义上的、急功近利式的、无法实现的“无缝对接”,而是要从职业教育本质上寻找真正的、能够实现的“对接”。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应该是“对接”的正确解读。这种理解是基于过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即将“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这里的综合职业能力或职业行动能力是由包含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业能力;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能力;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能力的社会能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追求完美、不断提高和进取的价值取向等个性能力组成。除专业能力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共同构成“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这种强调“关键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使未来员工——学生,能面对将来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体现了职教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的本质,才应该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更高或本真的追求。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要点(一)正确理解“对接”“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及行动导向教学法内涵,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基础专业课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真正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所有的职教人都要意识到,当前职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改革。 江苏自2005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颁布以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2007年-2010年,江苏共建成“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264个;2009年-2011年,江苏分三批建成“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133所。职教人对建立“三以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积极探索实践,对某些具体专业也在试着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但能够适合全省职业学校某一个专业相对通用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课程或课程标准并不多。分析原因,不外乎是管理、引领、理解、认识、操作方面存在不足,其根本是认识不足、理解不准。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理解的误差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去的“提出任务、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最后总结”的“四步”教学模式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最后总结”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经常会被冠以“行动导向”的头衔出现。虽然它们也达到了学生动手的目的,貌似行动导向教学。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时强调学生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中都要独立地完成,提倡提问和反思,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检验先前提出的假设,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动手”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动脑”,提倡创新,因此,二者在学生“动脑”程度方面有天壤之别。“四步”和“三段”教学法中学生是在老师计划、决策并示范后去做,培养的是学生模仿能力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如果认识不清、理解不准,课程开发难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推广实施。解决类似这些问题、弥补这些不足,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实施“对接”的基础。因此,职教人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准确理解,才能有效实施改革、有效实施“对接”。(二)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学校配合,制订出课程标准、开发出项目化课程教材,是成功实施“对接”的保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靠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项目化”教学来完成。专业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中的每一个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岗位和任务所需的能力分析来制订的。因此,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是专业教学的一个关键,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德国成功的经验表明,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由联邦层次来完成的,但这项工作我们政府还没有全面启动。目前,有学校或几所学校联合在做,但成果不多,即使有成果,也是局限在少数专业和有限的学校,与整个职教事业的要求相差较远。教师项目课程开发水平也不高,许多教师积极进行课例开发,但课例是介于整个课程和某一课时之间、针对一个小型化教学项目的设计,虽具有项目课程的完整特征,但只是一个“迷你型”的课程,不符合课程开发的较高要求,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几名教师或单所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教材开发的试验,从能力和教材标准要求方面来看,是很难开发出全省乃至全国使用的教材的。为推进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深度对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益,江苏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对国家、地方、校本教材的选择使用有明确的要求,规范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的选用,发布了《2011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推荐教材目录》。纵观“推荐教材”,与过去使用的教材相比,相对于课程改革要求有所改善,但与项目教学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需要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对行业职业的行动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开发学习领域,编制以学习领域或项目为结构的教材。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标准,职业教育教学可以没有教材但必须要有课程标准,只依靠教材教学的教师不是优秀的教师,用课程标准设计项目进行教学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但鉴于目前职教师资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根据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在制订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编制主要专业具有参考性、指导性和示范性的“项目化课程”教材。这样不但可解目前的急需,而且对专业课教师开发针对本学校条件和学生情况的项目课程能起到示范和引领效果。(三)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满足项目教学需要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平台2005年江苏“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在职业活动环境中,接受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学生在实训基地能“接触与学习高新技术”。因此,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实训基地的“先进”和“高新”,导致盲目求新、求洋、求贵。实训基地为教学而建,满足教学要求是首要目的。课程标准的实现需要什么,即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完成多少个什么样的项目,是实训基地设备条件的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设备适用最好、越经济越好。在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再争取条件,不断使设备“先进”和“高新”,追求与企业同步或超前于企业,让学生能“接触与学习高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项目及过程应该是真实的,项目即产品。因此实训基地应该实行生产性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生产创利,降低运转成本,另一方面也是行动导向教学,学生进入真实生产情境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推荐访问:生产过程 对接 教学过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