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探究】 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认知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文章通过对全人教育模式的内涵定义、遵循原则、实施途径的全方面阐述,探索出适合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人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能力;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32—03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2011年,大学招生人数为675万人,平均录取率为72.3%。显然,将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在主观上忽视了对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在客观上高估了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作用,与其实际就业岗位产生较大的偏离。
  一、基于结构主义的全人教育理念
  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严格地说,“结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学说”,它更应被看作一种具有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和布鲁纳(美国教育家)。整体性和共时性是结构主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主义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被孤立地看待和理解,应该把它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给予整体性的理解和判断。因此,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整体对于局部来说具有逻辑上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关于共时性,索绪尔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任何复杂的系统或事物均具有共时性。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被视为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序列。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知识观、学习观等方面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结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不是源于教师的直接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因素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相对于传统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即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所学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想逐渐为教育界所认同。布鲁纳的著作《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浸透着结构主义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结构主义的全人教育理念,在国外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辅相教授认为,“全人教育”是指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智慧、有情感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得以不断充实,思想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全人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操守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构性缺陷
  (一)知识传授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是对人们认识世界的经验的记载、解释与重构。知识的传承不是简单地“重现对象”,而是一种重构,是创新的开端。教育的目的应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创造力的开掘与发展。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充斥着应试教育的烙印。“一考定终生”使得检验掌握知识的标准不再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各种各样的标准化测试。传承知识的课程之间互不相容、传授知识的方式也是机械的灌输与死记硬背。知识传授的“目的化”导致知识被单纯地理解为完全量化的公理与定律,或由绝对权威总结归纳的毋庸置疑的概念和结论。而知识背后负载的最为宝贵也最应被传达的方法、蕴含的价值却完全被忽视甚至遗忘了。创造力源于一种探索与实践的能力,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只能扼杀创造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两种能力:一是到课本之外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二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注重以量的机械叠加传承知识。这一大学生培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这一失衡的表现,一是传授知识的“目的化”导致知识的传授与知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运用完全隔离,造成知识从生动走向僵化;二是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运用相隔离,进而使得知识无法内化于受教育者,而只能作为象征性符号孤独地外在于学生;三是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负担,并将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增加。学生愈来愈疏远学习,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使得创造性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创造力培养的缺失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指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就是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创造性运动。创造力包含一系列复杂的高水平心理活动,它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高水平运动以及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死记硬背、标准化测试造成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让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深层次挖掘和提升,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将造成国家创新能力的逐步缺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将使我国在与他国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性不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健康的人要有健全的肌体、饱满的精神状态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青春期成长发育所固有的困惑和烦恼;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学习、经济、就业等一系列压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培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人事制度错位。现行的党政机关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错位,一是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道德问题来看待,用思想教育和谈话活动取代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二是把心理咨询当成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说教,从而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模式亦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片面地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德育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对心理咨询产生抗拒心理。   2 督导制度缺失。对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和指导,是保证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督导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职业情感,有利于督导者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教育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专业培训及督导等制度是核心建设目标。而现在大部分高校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督导与再培训,极易出现职业枯竭,影响工作成效。
  3 财务与考核制度缺位。高校必须落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场地、经费以及设备等软硬件保障设施建设,国家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各高校的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经费投入比例和来源、经费管理和使用以及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规模与深入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定期接受财务审查,及时公开财务状况,明细各项专项支出,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途径之一。
  虽然当前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在具体工作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收效不大。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工作评估体系以及工作交流等的一系列行为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业务、科研、纪律等方面的考评制度,以及规范化日常管理的值班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咨询室使用制度、例会制度等,势在必行。同时还应定期评估,明确奖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全人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全人教育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必须超越学科和专业的分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能力。教育不应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教育要使人在身体、知识、智力、道德、创造性、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以把全人教育实施途径具体划分为以下八点。
  (一)生活伦理
  生活伦理方面的教育致力于大学生生活方面的辅导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入学教育、感恩教育、个人信用教育等。学校应大力开展生活伦理方面的教育活动。
  (二)体验拓展
  .
  学校可以通过户外拓展项目,如心智考验、军事训练、趣味游戏等项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挖掘潜能,陶冶情操,融入团队,磨炼意志,完善人格。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军训、课外活动课程等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户外拓展,也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参与拓展活动。
  (三)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的志愿精神,有助于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个人家庭的责任感。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锻炼其实践能力。
  (四)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最活跃、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深远影响的活动。体育文化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全人教育价值观念的理想载体。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以及勇于创新、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达到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目的。
  (五)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知觉等观念形态的组合意识。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解决环境和生态危机,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已迫在眉睫。环境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环保活动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培训,建立新的环境道德观,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熟悉环保法规。这是大学生全人教育的一个重点。
  (六)艺术体验
  “生活品味艺术,艺术融于生活”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优雅的艺术环境,使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艺术酵母。也可以通过书法、绘画、摄影、陶艺、茶道等人文艺术领域的互动式体验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意,提高其艺术修养。
  (七)情绪健康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正确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是21世纪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和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和情绪体验课程,让学生具备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懂得情绪管理办法,并能够自我鼓励,感知他人情绪,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逆境求存
  现代社会是竞争型社会。在逆境中承受压力并谋求生存和突破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为学生组织各种逆境突破的活动,如专家讲座、逆境体验课、心理测验等,教授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进行自我确定和自我激励练习,以增强他们的抗逆能力,从而有效面对逆境。
  全人教育是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正确定位,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全人教育通过在文化教养、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努力,大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推荐访问:全人 探究 综合能力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