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台湾发展现状

  三、个案分析――城市之瘤化为城市之光当艺术进入街道,艺术就在生活的街角,亲切、悄悄的和人群接近,于是,公民美学平台在此产生。   ――美丽新世界――海安路艺术造街
  台湾最近一、二十年,城市进程加快,大量的改建计划在各地推动展开,崭新的建筑物虽然替城市带来焕然一新的景观,但过度的开发和未经周全评估的贸然施工,却经常带来无可弥补的伤害,台南市的海安路改建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打开海安路艺术造街的官方网站点击关于海安路一项你就会听到一段打油诗:
  “神龙神龙在海安,五条港区无灾难,神龙神龙护子民,金银财宝百姓欢。为钱忙,为利忙,施公为财龙断肠。民诉求,民哀吼,施公一己为私谋。龙断头,人民忧,治理不明施公俦,龙气商机如流水,一断清水不再流、不再流。”
  听到这些不难让我们去猜想海安这个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昔日的海安路是台南古城著名的商业大街“五条港区”,整个区块由五条东西向的道路所串联,其中布满台湾传统的红瓦房、市集、店铺、庙宇、民宅……等建筑,是南部地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之处,然而,为了地下街的开挖和平面道路的拓宽,市政府1993年决定进行海安路的改造工程,自拆除大队开始进入,推土机和挖掘机粗暴地破坏了旧有的景观,一时之间,记忆中的街景全部消失殆尽,有的只是破碎不堪的断垣残壁、裸露纠结的锈蚀钢筋、被硬生生切断的房屋……,难以想象这宛如废墟的颓败景象,过去曾拥有耀眼的往日风华。
  海安路地下街的开挖工程总长816公尺、宽50公尺,一共深入地下三层,是耗资24亿的庞大工程,却因为计划的瑕疵和疏忽,施工期间不仅导致沿路住户房屋毁损、传统产业没落,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也使该地交通陷入黑暗期,进而导致街区发展停滞及民怨四起,带来的只是民众和地方政府间的不信任和冲突,最后住户纷纷离开这个伤心地,成为都市贸然发展下的弃婴,十余年来无限期的停工、路面渗水、塌方……,海安路是错误政策下的牺牲品,是都市的毒瘤。
  在历经了市政单位多年的“冷处理”,海安路终于在2004年出现了一线生机――现任市长许添财决心再投入五千多万的经费使路面先行通车,并且复苏中正商圈附近的商业活动,随后,民族和民生区段也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造街计划。
  “美丽新世界――海安路艺术造街”是由“台南市21世纪都市发展协会”策划执行,台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兴办,由民间发起的社区活化运动,这个想法的出现和实行来至于策展人杜昭贤。身为台南本地人的她从当地人的角度出发,为海安路的再造提出了以艺术介入的可能性,这样的想法,当然和她早年在台南地区从事艺术推广的背景有关,她认为:“台南市的重新规划,到民国一百年(2011年)都开发不完。要不是以这种方式活化海安路,这边恐怕会永远没落下去”。
  然而,艺术的介入对一个已经沉寂多年的荒城而言,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过程中需面对的除了场域特征、艺术形式、作品内容……等形而上的思考外,其他诸如如何消除居民的疑虑、场地的使用、与业主的协调等实际操作问题,也都极待解决。因此,杜昭贤规划了一系列的民众参与论坛,以“感情交流”的方式来取得民众的信任,长期累积的怨恨和不满,需要无数次的沟通,在一次又一次倾听和诉说过程中,居民的情绪得以缓缓抒发,而艺术也借此柔性的方式,逐渐将破碎的人心找回,重新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
  杜昭贤所主持的“艺术造街”计划,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个阶段“美丽新世界――艺术介入”中,“艺术介入”是主要的关键,因为当艺术造街成为当地的焦点话题时,自然吸引了民众的好奇,而在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摄取民众感受到的是美感的价值和伴随而生的环境改变,进而支持、认同;执行之初由策划单位设立驻地工作站,先与作品设置地点的所有权人沟通取得使用同意之后,在邀请艺术家进驻,由清理环境开始,并且规划一系列的社区论坛活动,透过和民众的直接对话,继而进行强调与当地互动的创作。
  策展人共邀集了8位艺术家,执行了一连串的计划,包含陈浚豪的《义云盖天》、李明则的《生活写意》、郭英声的《烙印》、卢建铭的《夏了》、林鸿文的《自然的来去》、方惠光的《YOuNG》等,其中较为特别的有卢明德位于五条港的《生态物语》,他将各种动物、鸟类和昆虫的图象转印在原本破败的墙上,颇有种超现实的荒谬意味。建筑师刘国沧(打开联合工作室)完成的《墙的记性》,采用以一点透视的建筑观念,将老墙漆成蓝色并以蓝晒图的形式,在二楼民宅墙面上用白线条试图勾绘出之前的窗户、粱柱等空间感线图,并在想象透视的空间里装置以半浮雕似的居家摆设、皮箱、切半的桌椅等,试图以时间的静止一刻穿梭时空,进入过去的空间记忆。让老墙将仍然保留着遗失的记忆,也让现代人有机会了解破败的曾经与逝去的光景。
  这件作品切入残留空间的形式活化了这原已没有生命的空间。路过的人或车在蓝色的山墙前缓缓前行,甚至下车趋前一探所以,街坊民众好奇的询问,新婚的夫妇也会来此留影纪念受关注的程度俨然已让这蓝色的墙屋成了街区的新地标。
  第二阶段“启动公民美学――艺术造街”,当时适逢政府倡导公民美学运动,加上先前计划的良好成效,在执行时除获得台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更得到文建会的鼓励与肯定,这个因错误都市计划而被牺牲的荒废街区,恰好在“公民美学”旗帜的号召下,得以风风光光地开展并获得各界热烈的响应。
  这个阶段所设置的作品有建筑繁殖场的《神龙回来了》、吴玛俐的《公民论坛》、颜振发的《请你跟我这样做》、吴东龙的《Peach》、李宜全的《怪花森林》和陈俊明等五人的《窥窜佛头》等,这些作品将原本海安路的断井残垣,打造成府城的新景点。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衍生出和居民互动的小故事,而其中较特别的是陈顺筑的《市民集摄影创作墙》,在作品实施前开展了“发现海安路:摄影比赛暨摄影装置”计划,艺术家邀请市民以摄影的方式记录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最后选出八百多件作品,以集体装置的形式呈现于街墙,原先的铁皮屋不再,成了驻足围观的图片墙。市民的不同观点与镜头焦点展现在像框里的刹那世界,细心阅览,可发现许多市井小民的平淡生活的情景成为艺术的内容主角,凸显当下的生活美感来自平凡之中,当下生活中生活美学也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你(弥)、我、他(她)。以及生活中常被忽略的角落。
  今日的海安路,在策展人、艺术家和居民的联手努力下,早已抹除过去的荒芜景象,而成为台湾艺术造街计划中,最具规模和最富公民美学意义的典范,除了获得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外,经常举办的大小艺术活动,也都颇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周末假期,经常可见民众阖家大小来此地闲逛,甚至吸引许多即将结婚的新人前来取景拍婚纱照。入夜之后,海安路所特别设计的灯光效果,也将整条街道妆点的温馨又浪漫,成为许多情侣约会散步的理想场所。
  海安路奇迹,象征的不仅是公民美学时代的来临,更触及 到诸如闲置空间再利用、都市废墟的化、常民文化的建构等议题,无论就深度和广度来说,都富有相当可观的能量和研究空间。“徒步街道成为生活美术馆…形构独特夜间艺术大街意象…公民论坛强调民众的参与与互动”,以及“活化街区,艺术活力带来新商机”,这些概念的提出,就如杜昭贤所说的: “用艺术来做社区总体营造,先由专业示范。再让社区持续造街。”艺术家的创作是抛砖引玉,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团体和学校自发地加入造街行列,真正将公民美学落实在社区。
  “美丽新世界――海安路艺术造街”不仅为旧社区带来崭新的新风貌,其令人惊艳的表现获得了第三届台新艺术奖-L平审团队的青睐,使“海安路”荣获评审团特别奖的殊荣与第一届公共艺术奖最佳策划奖,看来这个将“都市之瘤化为城市之光”的“海安奇迹”,还会在台湾的艺术圈和民间社会继续发酵蔓延,扩散出更大更多的能量和影响,
  结语:
  纵观台湾的公共艺术发展,从国外学习借鉴,到自行法律的建立与修订,经过了十余年的精心经营与推广,对台湾省的公众美学与艺术环境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台湾的公共艺术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艺术的思维观念在不断的传播,公共艺术的实现形式在积极地拓展,公共艺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在逐步实现,这是让我们感到幸喜和感动的。但在肯定和喜悦的背后还存在这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公共艺术的实现形式大多以雕塑、壁画的形式出现,法令中过多的行政事务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空间收到约束,台湾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匮乏等。“一天建不成一个罗马城”,有问题才会有进步,台湾的民众和学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期盼。
  通过对台湾公共艺术的研究,不免让我想到当前大陆的公共艺术现状,虽然当前台湾的公共艺术谈不上成熟,但大陆与之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距离。过多长官意识的把控使得公共艺术的实现方式难以逃脱“城市雕塑”的范畴,公民参与,公民受益为核心的公共艺术可以说还是处在萌芽阶段,更别提一些亲民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思维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了。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大陆公共艺术现状和台湾省相比存在以下几点明显的缺失:
  1.相关法令与制度上的缺失与滞后。目前我国大陆的公共艺术建设大多都是各地政府为中心组织建设,缺少相关法令的约束,在国家层面上存在规范管理体系和专业咨询机制的缺失。
  2.公众舆论和公共艺术批评的严重缺失。在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大陆已有十几年,但至今未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深入讨论,所讨论的话题大多还在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层面上。缺乏具有建设性和争鸣性的议题,缺乏对我国本土的公共艺术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缺乏专业的公共艺术评论家。
  3.公共艺术的宣传与推广的缺乏,目前我国大陆公共艺术宣传与推广大多是个人或团体行为,缺乏专门的公共艺术经费用于公共艺术的研究、书籍的出版、公共艺术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专业研讨会的开办,同时也缺乏对区别于传统“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成功案例的宣传与推广。
  4.整体过程缺乏公民参与,平易近人的公共艺术作品缺失。目前我国大陆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由于广场、公园建设而产生,标志性的艺术形式占有绝大部分,在方案的选评过程中民众的参与也仅有法定公示的短暂空间。严肃的主题、教育民众的目的较为明显,缺乏平易近人的具有亲民互动、本土气息的艺术作品。
  5.缺乏对公共艺术作品延展性的开发,思想观念创作形式陈旧。目前艺术的发展已到了“为民生而艺术”的阶段,而我国大陆的公共艺术建设大多出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拉动经济、树立政绩的一种手段。我们应当从“美化城市环境”认知阶段上升到提升公众文化和美学素养的层面上来,应当进一步注重作品与本土的故事性创作,以及作品完成后的文化精神空间延展。
  整体上看,在这些缺失中,大陆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在公共艺术法令上的缺失,虽然国内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区域性的尝试,如台州,但是这种力度对于全国公共艺术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缺乏一个整体上对公共艺术在致策和法令上的支持。从台湾公共艺术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法令与政策制度所起到的现实作用,具体来说将公共艺术融入政策法令,发展公共艺术的益处可以包括:
  1.公共艺术能够营造独特的场所感,强化公共场所的社区归属感,展现地区文化特色,重塑市民荣誉感。
  2.在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中鼓励创新和实验,向人们展示迷人的、新颖的、实验性的艺术作品。
  3.在构筑公共空间时,为艺术家、社区和建筑专业等人士协作提供机会,公众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作品,从而扩大观众群。
  4.公共艺术可被用作城市重建的一个元素,通过公共艺术的实现令公共空间更适合民众的需求,从而减少恶意破坏行为并强化安全感。
  5.公共艺术有助增强人们在我们的文化环境和自认环境中对于文化、历史和审美意义的理解。
  6.当地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士能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准,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艺术家队伍和文化产业。
  7.公共艺术政策指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总体教育水准,鼓励业界及政府采取创新和灵活的举措,加强市场定位。
  总之,我国大陆的公共艺术尚属于发展阶段,地大物博、快速发展的中国给与我们这些公共艺术的学子巨大的发展空间。仔细思考,中国公共艺术的全面展开绝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新旧话题的问题,它是~个需要无数愿意默默为之付出的艺术家共同努力的梦想,他需要政府与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他需要有一套适合国情的转型方法…”期盼中国的公共艺术法令早日正身,期盼“假公共,真艺术”的形式逐渐消失,期盼更多亲民的艺术作品早日出现……。
  公共艺术,不是公共美术,也不是公共雕塑。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唯有打开公共艺术的视野,公共空间的能量才能得以扩张,公共空检的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推荐访问:中国台湾 现状 艺术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