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上最为著名一吻]摄影史上最著名作品

  阿尔弗雷德・艾森士塔特(Afred Eisenstaedt,1898.12-1995.8)出生于西普鲁士德斯超镇(现波兰切特夫)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一战期间服役于德国炮兵团。负伤退伍之后,生活困窘的阿尔弗雷德不得不找各种工作以支撑家庭,直到1927年他偶然拍摄的一幅年轻姑娘打网球的照片被一家名为《世界之镜》的德国周报以3美元的价格买走,十年小贩生涯才终告结束,由此走上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1935年阿尔弗霍德移居美国后加入了当时声望极高的《生活(Life)》杂志,并整整为其服务了36年。在其职业生涯中,阿尔弗雷德从不限制自己的拍摄主题,虽然一生中拍摄过众多名流政要,从希特勒、墨索里尼、肯尼迪到玛丽莲梦露、海明威等,但阿尔弗雷德更热衷于敏感独到地表现工作状态中的普通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要寻找并捕捉到一个最生动的瞬间”。
  作为自然光摄影的坚持者,阿尔弗雷德从来只使用小型相机和自然光拍摄,避免闪光灯的使用。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他拥有超凡的敏感性,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并始终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拍摄希特勒、丘吉尔到《胜利之吻》,他的照片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标志性。正因如此,阿尔弗雷德所拍的新闻人物照片,先后90次出现在《生活》杂志的封面上。由于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又活了将近百年,加上后世认为他将“抓拍”意识由欧洲带到美国,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摄影报道的观念和面貌,阿尔弗雷德也获得了“世纪新闻摄影师”的美称。
  充满争议的胜利之吻
  如果说有一张照片能够从一系列二战题材的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那《胜利之吻》就是必定会被提到的作品。画面中时代广场上满是庆祝二战结束的人群,年轻的水兵兴奋地拉过一个萍水相逢的白衣护士拥吻,过程虽然短暂,其中蕴含的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和胜利的喜悦却不言自明。半个多世纪前两个陌生人的这深情一吻被摄影师及时捕捉了下来成为《生活》杂志的封面,至今一直饱受赞誉。
  关于照片中的男女主角身份一度成谜,直到1979年,也就是照片拍摄的34年后,伊迪丝・库伦・谢恩才现身表明自己就是照片中的女护士,并得到了摄影师本人的证实。然而,照片中的真正男主角究竟是谁却一直未能有定论――前后有数十人纷纷宣称自己就是照片中的那个水兵。最终,格兰・麦克达菲在通过了各项谎言测试和刑侦法医鉴定之后被确认为是正牌男主角,此时距离他首次“坦承”已有27年。与此同时,《胜利之吻》还一度被质疑其拍摄的真正时间,有人宣称照片的拍摄时间并非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1945年8月14日,而是当年的5月,那时候距离二战结束还有3个多月。只是知道一切真相的摄影师早已过世,即便在世时他也一直坚持自己偶然抓拍的说法,关于《胜利之吻》的一系列疑问,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
  你知道么?
  最后的访谈
  1990年初,约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几乎找到所有健在的《生活》杂志摄影师,对他们进行了电视采访,当时已是93岁高龄的阿尔弗雷德在接受采访中回忆了一些拍摄轶事,包括拍摄《胜利之吻》的当天:“我被派到时代广场。当时一名水手在路上跑,拥抱每一个人,接吻。我就跑在他前面,拿着一台徕卡相机,把焦点对在10英尺的地方。我跑在他前面,不时回过头来看,我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他抱住一位穿白衣的人,我站住了,他们接吻。我不停地拍了5张。”他还表示海明威是他拍摄过的最难的人:“我拜访海明威,他对我说:‘在200英尺之内,决不要靠近我,不然我就开枪。’”
  小巧的埃尔曼诺克斯新闻相机(Ermanox)
  阿尔弗雷德原本并未想过摄影会成为自己的职业。他的第一台相机是11岁生日得到的生日礼物,直到“埃尔曼诺克斯”(Ermanox)相机的发明才再次激发了他对摄影的热爱。埃尔曼诺克斯相机的原型机发布于1924年,是一台装有埃尔诺斯塔(Ernostar)100mm 1:2和1:1.8高像质大口径镜头的相机,使用2×3英寸(5×7.6cm)散页片,摄影师可以凭借现场光线完成大的集会或舞台活动快照,一改以往徕卡相机片幅小和新闻相机笨重的缺点,因而很受常活跃在光线不足场所的摄影记者们的欢迎,它的出现使得不用特殊照明的室内摄影成为可能。

推荐访问:史上 最为 著名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