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江南风】江南风

  沙曼翁(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这个展览(江南风)对我很有启发。年纪大不等于作品好,可能活到100岁,作品还不如30岁的人写得好,不要听名头,这是某某老,那是某某老,关键要看东西。年纪不代表水平,不俗气就是好。功力不好不要紧,功力好得要命就死了,观念要改变。过去人写字只写一家,现在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商周以下都可以写,更重要的是消化。今天展览会有很多写得好的超过了民国。以前展览会从来没讨论,今天总算有了,讨论会万岁!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这次“江南风”展不是单纯的10人展,可以说开创了新的艺术展示的形式。展览也体现了苏州文联、苏州书协抓艺术精品的同时推出青年人才的胆识。今天的10位作者我都熟悉。作品总体显得气息好,清新流便,是典型的“江左风流”。尤其对帖的“韵”的深层领悟已不是单纯一种帖的形态,能达到自我领悟、创造,并且抒情性强。手札、大件行草都有这样的特点,更多的是对“意”的追求。年轻人能做到这样(现在的中年人以前也并未达到),并且碑帖交融、南北结合,这种气象很宝贵。苏州已在古代人文风格基础上有了突破,当然不是没有缺点,但已形成当代吴门总体形象。
  刘正成(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全国中青展主任评委):这种非选择性的展览可能从现在开始,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一种独特的作用,对前面的展览作一种矫正或再引出一种新的形式。前不久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永和风”的展览,现在又有“苏州十人展”(江南风),各个地方的这些非评委选择的展览将会发挥一种新作用,推动当代书法多样化的发展。
  黄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听沙老一席话真让我感动。青年人做基本功不能放松,要多临古。我对“雄深”有不同看法,不是人人都能“雄”。这次展览的感觉还是“韵”,就像刚才看到作品时瓦翁先生(即卫东晨,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州市书协顾问)所谓的“今风古韵”。这个展览带点苏州韵味好,不要受太多其他影响。我还有点感触,清代书法离开扬州,明代书法离开苏州。书法史是无法写的,像明代沈周、祝枝山、文徵明、王宠等,“吴门派”鼎盛时是压着“松江派”的。希望光大“吴门派”,当今不是不能有“新吴门派”。沙老讲不俗气是雅,有点火气也是正常的,青年人总是灿烂的。还有沙老没讲出来的是要多读书。
  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次是相关展览讨论会中最成功的一次,有附近省、市书家、专业刊物记者到场,发言非常好。最近看到《人民政协报》上一篇文章,写赵元任与陈寅恪两位顶级高手当年在清华研究院经常讨论一个“雅”字,我以为“雅”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能有意追求,一有意便俗;2、做人、做事、写东西不可避俗,顺其自然便不会大俗;3、走熟套路便俗,不走熟套路便不俗。
  风格无高下之分,但有雅俗之别。品味的高低、雅俗,要在青年时期奠定,像王献之、王宠很早就奠定了个人风格,不一定到老年才形成。雅的东西要顺其自然,如弘一的书法,格调很高,但变化却并不大。总之,要从大处着眼,我愿与大家共勉!
  陆家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南风”展示了吴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这是十分可喜的。这些年轻人肯学习、有朝气、有个性,他们生活、工作的这块土地,是传统积淀最深厚、现代思潮传递最快的地方。从作品看,虽然还谈不上个人书风,但已显示出各人执着的追求,有的潜心于传统的挖掘,有的尝试寻找古人和自我的契合点,有的思想前卫、标新立异。总之,有品位、有内涵、有活力。
  吴振立(沧浪书社执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第二届中青展获奖者):江南风书家都有较深厚的书法基础,他们在能动地、有选择地学习、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十分珍视自己与生俱来的原始的艺术冲动,这是十分可贵的。透过这些作品,我还发现他们大都具备了“化腐朽为神奇”和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也是十分可喜的。就艺术而言,我认为深刻的偏见要高于浅薄的真理,这里所谓的“偏见”,其实是指对艺术的独到的见解,它能有效地避免人云亦云所带来的平庸。

推荐访问:江南 名家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