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紫砂陶刻大师【浅谈对紫砂陶刻的认识】

  摘 要: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兴盛期于明代。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的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画,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
  关键词:紫砂壶;陶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87-01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的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画,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
   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更进一步的把紫砂艺壶推向高层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学、伦理、道德、知识性的词句等等,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工艺品特艺品不如艺术品的品味,成为赏品、藏品。紫砂壶之赏品、藏品,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的一种表现,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每个紫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有志者事必成,紫砂壶艺从现在起会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必然的,本人从事紫砂陶刻这些年,在这里浅谈一下我对紫砂陶刻装饰的认识。
   谈到紫砂陶刻就不能绕开两个关键人物,陈鸣远和陈鸿寿。陈鸣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紫砂艺人,号鹤峰。他所作的紫砂器,纤法有致,样式新颖,十分精妙。在当时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宫中艳说时大彬,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誉。陈鸣远不但紫砂器制作精美,还擅长镌刻铭文,书法雅健,有晋唐人笔法,开书法镌刻、印章与紫砂结合的先河。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生于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卒,浙江钱塘人,擅长诗文书画,尤以篆刻成就为著,名列“西冷八大家”。陈鸿寿对紫砂壶也有浓厚的兴趣,曾自题书云“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对于紫砂壶的制作,他似乎成立了一个团队,做到了全程参与,从造型设计、实际制作、撰写铭文、镌刻落款等,正是由于他这样的投入,才成就了所谓经典的“曼生壶”。造型简洁、朴素,而陶刻铭文趣味盎然,别开生面,书法挺拔、爽健、清秀洒脱,成为后来竞相效法的楷模。
   正是由于二人开创性的实践,再加上上一代再上一代艺人的不断努力,陶刻艺术才会有今天的繁荣局面。
   紫砂壶是宜兴对外的一张名片,紫砂陶制作工艺已由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且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涵盖了紫砂陶刻这一元素。因此,坚持文人参与,做好紫砂陶刻大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传世名壶正是“字以壶传,壶随字贵”,造就了珠联璧合、世代相传的艺术价值。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修养、书画功底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式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完善文人参与的运作机制,力求使能工巧匠和高级专业人才在全体规模上得到提高。总而言之,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现代的元素,让作品既具备传统的经典,又有时代的气息,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
   现在陶刻从原来的茶壶发展为花盆、挂盘、陈设品,装饰丰富多彩,诗画组合山水花鸟,人物图案等锦上添花。陶刻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书画绘画的水平,因刀法的不同,加上器形相异,运用肘、腕、指的发力,以刀代笔,才会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紫砂陶刻手法在表现形式上根据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刀法进行镌刻是紫砂陶刻的一大亮点。陶刻刀法主要采用金石,大体分为两大类:1、双入正刀法,2、单刀侧入发。双入正刀法是两面用到起底,用刀法是两面用刀起底,用刀要挺秀,刻出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等,如有碑刻精神,有精细工整、清秀端庄。单刀侧入法是运刀前必须胸有底稿,自由奔驰,刀法多变粗犷豪放,更为广大爱好者所喜爱。
  
   参考文献:
   [1]收藏词典[M].知识出版社.
   [2]宜兴陶瓷发展史[M].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推荐访问:浅谈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