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巡二十周年,当思“市场经济”本意]市场经济是什么意思

  朱海就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开始南巡,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过去20年,我们搞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似乎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不难发现,不少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前景多了一分迷惘和忧虑。对市场经济的疑惑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我们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反映,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与我们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片面理解有直接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本意不是经济发展
  
  对市场经济通常的一个误解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发展经济,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也就实现了,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只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手段,它只是对计划经济这种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失败的体制的替代物而已。当初提出市场经济,确实是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现在,人们对这种看法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市场经济”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经济”一词,把“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土壤上长出来的果实,但无论如何不能用果实去定义土壤。
  
  如果市场经济的本意被理解为发展经济,那么就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合法性,因为,一方面,如把市场经济等同于经济发展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会被认为是市场自身的“缺陷”所致,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被怪罪到“市场”的头上,那么政府的干预也就有借口了,它也顺理成章地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而市场却背了黑锅;另一方面,当把市场经济等同于经济发展的时候,任何表面上可以发展经济的手段也会被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而政府干预,如政府投资、宏观调控确实在表面上有这样的效果,这样政府干预就变成了市场本身的一部分,甚至在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我们知道政府干预和市场是对立关系。当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发展经济时,这样“市场”和“干预”的边界就混乱了、模糊了,它们的关系甚至被颠倒了。
  
  当人们认为政府也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时,那么被理解成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无疑就下降了,因为它的作用可以被政府替代,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政府会比市场做得更好。还有,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被怪罪到市场头上的时候,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也会下降。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整套的维护人的正当权益的制度(和规则),其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法律和道德,建设市场经济的本意应该是对公平公正的制度的追求和维护,而不是提高生产力。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的这套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就是说当这套制度得到完善和维护时,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也是提高的,因为人的正当权益主要是自由行动的权利,当人的自由度扩大时,他就能够进一步发挥才能,提高生活水平。但是“制度”和“发展经济”之间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尤其是有的地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时更是如此,这时,究竟应该何者为重呢?我们认为,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制度。不仅是因为制度是可持续的生产力的基础,还因为它是人的价值的保障,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价值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个体来说,生产力的价值是边际递减的,人的价值需要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如果保障个体权利,扩大个体行动自由的制度能够不断得到确立,那么人本身的发展这个目标就能不断地得到实现。如我们仍然把发展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经济牺牲制度,或者忽视制度时,那么这样的社会不仅由于失去了协调不同人行动的规则而变得不稳定的,而且也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去保障人们物质生活之外的价值追求而使社会变得贫乏无趣,甚至在精神上堕落。
  
  市场经济实则保障无数的个体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并使这无数的目标能够相互协调,它使一个丰富而多彩的社会得以可能。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而非个体的目标,发展经济的目标实际上是把一个整体性的目标强加到个体的头上,这也就意味着限制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目标的追求。同样地,“和谐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性目标。我们说,和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自然而然的结果一样,和谐社会也是市场经济自然而然的结果。为了经济发展而发展,为了和谐而和谐,都是有悖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
  
  把市场经济狭隘地理解为发展经济,容易给人造成这么一种印象,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市场经济主要是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而社会问题则需要政府解决,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在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因为我们是把它们视为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手段去解决。而如前面所述,这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目标,从总体而言,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也往往就是经济问题,对个体来说这两方面更是不可分的。当我们从制度层面理解市场经济之后,那么就会发现,提出任何整体性的目标已属于多余,所有那些“好”的目标都是追求好的制度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结果。如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所言:“仅仅这个市场,把整个社会制度安排得有秩序、有意义”。
  
  市场经济的本意不是市场机制
  
  对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常见误解是把供求、价格、竞争等与市场经济画等号,认为有了这些机制就是市场经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有交换就会有供求、价格和竞争出现,他们还认识到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商品都要有一个合适的价格,认为不把这个价格体现出来,资源是不能优化配置的,因此学校的教育要收费、火车票春运时要涨价,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是寻找这么一个正确价格的问题。这种观点和上述“生产力论”一样,都是把深层次的“制度”抛在一边,而只注意表面现象,把这种表面现象视为问题的实质。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是供求、价格还是竞争,都是以一套制度为基础的,而不是由抽象的需求直接决定的,如果这套制度遭受破坏,那么供求、价格和竞争都是扭曲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供求、价格和竞争,会导致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比如有人认为,对国有企业来说,只要有供求、价格和竞争等机制就没有什么问题,就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但是,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因为在这种企业制度下就不存在上述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模拟出来,而是因为这种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不正当的,因为它是对私有产权的侵犯,因此,即便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定价“很准确”、竞争也“很充分”的国企,也不具有正当性。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的扩大,私有化可以是正当的,也可以是不正当的,正当的私有化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而正当的私有化关键在于一套程序,我们现在缺少这套程序,甚至连讨论都还没有开始。
  
  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这是我国当前国进民退,改革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市场化改革20年,现在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前进还是后退,这是一个问题。如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清除这一思想混乱。现在,我们必须恢复市场经济的本意,告诉人们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对公正、合理的制度的追求和维护。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当前各种问题的实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最终为我国的改革事业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访问:南巡 二十 本意 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