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最佳状态就是“无事”】 朝鲜半岛

  今年2月16日,也就是本期杂志发行之日,正好是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正日的生日。朝鲜把这一天定为“光明星节”。早从1月底开始,朝鲜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纪念筹备活动。如果金正日还在世,为他庆祝生日的筹备活动差不多也是从这一时间开始。
  在金正日去世的整整两个月间,朝鲜给外界的印象是颇为稳定。一切都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之中,而一切又平静地按照既有程序和路径朝前走。金正恩活跃地指导着朝鲜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新闻》的主角除了名字有所变化外,版面和报道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无事”的朝鲜太过平淡了,似乎“有事”时的朝鲜、激荡中的朝鲜才是一种常态。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过去一年来,西亚北非局势乱作一团,欧债危机雪上加霜,两大主题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大幅版面。朝鲜半岛新闻价值的相对低落,引发了不少“从业人员”的感叹:半岛为何如此风平浪静?让我等少了评头论足的谈资,少了运筹帷幄的机会。此举颇有一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的劲头。
  时至今日,用平常心来看待朝鲜半岛发生的桩桩件件,特别是涉及朝鲜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相互迥异的立场和处境又决定了他们心态各异,反应不一。
  先讲惦记着“有事”的媒体。这么多年来,引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几大现实根源、半岛相关各方的政策取向和底线、未来朝鲜半岛的可能走向等,早已是“成套设备”,让人耳熟能详,烂熟于胸。于是,一旦半岛有些风吹草动,或是狼烟四起之时,国际问题专家、时事评论员、媒体记者,相关的不相关的,是专家的不是专家的,谁也都能旧瓶装新酒,在电视上报纸上,引经据典一番。为了扩大读者群和观众群,媒体从专业角度出发,往往会倾向于放大新信息,突出危机感。
  再讲不想“有事”的韩国。有一个小细节,在韩联社的韩文网站上,“北韩”消息在“政治”版块内,这里的“政治”指的是韩国国内政治消息。而在韩联社的中文网站上,“朝鲜”是排在“国际”版块首位,与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并列。朝鲜在韩国第一主流新闻社上的定位,充分反映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朝鲜对于韩国来说,即是“内事”,又是“外事”,凡是和朝鲜半岛沾上点边的事情,韩国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当事者”,很难置身事外。
  现在,在民主化进程上突飞猛进的韩国陷入了民众被疑虑绑架、舆论被民众绑架、政界被舆论绑架的怪圈。韩国政府在处理涉朝事务时的任何举措,都会被无限放大,要么引发媒体的热炒,要么导致朝野的角斗。在信息多元化和决策多元化的架构下,韩国国内上下难以在对朝政策上达成统一。而社会主义体制的朝鲜也很难理解“民主赤字”的困境。于是,韩国内心里的确不想与朝鲜“多事”,却又不得不在内外夹缝中、政策取向上陷入左右为难,而在政策实施上又难以做到与朝相安无事。
  还不得不说时刻准备对付“有事”的美日。美日同盟最初的目标就是为了防范对日本构成“直接威胁”的朝鲜,虽然《美日安保条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针对朝鲜的有关事宜。实际上早在1951年4月16日,美国务院远东事务顾问杜勒斯访日商谈日美安全条约及对日媾和条约时就要求:在朝鲜战争波及朝鲜半岛以外或在美国单独对中国本土、台湾以及苏联等地采取军事行动时,日本要予以协助。时至今年,日美防卫中提到的“周边有事”的暗含范围早已远远超出朝鲜半岛,但是朝鲜依然是美日关注的焦点。朝鲜的“威胁”,也是日本官媒民各界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仍然常谈常新。
  金正日去世后,朝鲜未出现“好事者”所盼望之乱象,迄今为止,抛开东亚文明“礼不伐丧”的因素,这一结果是朝鲜自身求稳定、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本地区相关各方求和平、求合作的努力所致。一个平稳过渡并正常运行的朝鲜,是本地区之福,也是半岛和平的一个“机会之窗”。
  所以,要保持和维护朝鲜半岛“无事”的最佳状态,更要避免“无事生非”。现在怕的不是太过平淡,而是“唯恐天下不乱”。而这些林林总总的视角和心态,正是影响当前半岛稳定、安全、发展、繁荣的最大的障碍。

推荐访问:朝鲜半岛 无事 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