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试水公推差选县级“一把手”】 襄阳市汉江国投一把手?

  2011年12月7日,襄阳气温已近零度,但整个城市“热度”不减。   谷城、南漳、枣阳、宜城、保康各个县(市)的两会刚刚闭幕。8名县(市)党政正职,已全部开始了他们的主政之路。
  他们都经历过一场“特殊”选举。
  这8名党政正职,有3名是县委书记,5名县(市)长。经由150余人的公开推荐和一轮又一轮的差额选拔脱颖而出。
  公推差选县(市)党政正职,在湖北省尚属首次。“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襄阳这次公选有特殊意义。他注意到在公选中,有不少基层党代表,参与公推县级“一把手”。
  会议秘密,避免贿选
  150余人参与县委书记、县长的推荐会,事先不透露会议内容,只告知会议时间。
  闵洪彦,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他没想到,作为基层干部,也能参与县委书记的推荐。闵洪彦在开会前的两三天,接到会议通知。通知中只有会议的时间地点,未透露丝毫会议内容。“这很反常。”闵洪彦第一次经历这样摸不着头脑的会议,以前都会告知会议内容。
  9月15日下午,闵洪彦到会,才知道会议任务:在襄阳市400多名符合条件的对象中,“海选”8名县(市)党政正职。公推大会上,领导没有给大家“统一思想”。会上发了一大叠材料,上面列有400多位符合条件的人选的工作履历等简单信息。
  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第一轮“海推”,从400多名被选举人中,产生16名候选人。等候计票期间,会场放了场电影,还发包子做晚餐。随后,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副书记及各县(市、区)党政正职共54人留下等待参加第二轮推荐。
  第二轮是实名推荐。每人一票,从16名候选人中,选出12人,其中包括4名县委书记、8名县(市)长人选。
  市委委员、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德璋很感慨这样的推荐。他说,以前选县级党政正职,是“少数人的专利”,如今变成“多数人的权力”。
  这12名拟任人选,还需经过考察组的综合考察。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9月21日,襄阳市委召开常委会,通过无记名差额票决,从4名候选人中,产生3名县委书记人选;从8名候选人中,产生5名县(市)长人选。
  这样,8名党政正职干部的人选,最终尘埃落定。
  县长不一定接班书记
  在公推差选中,艾文金、黄其洲、叶丛是3位胜出的县委书记人选。
  虽然他们此前都在本县任县长,这次依旧任本县的县委书记,但他们则有和以往不同的心情。
  “以前,书记走了县长接,是惯例。现在就不一定能接上。”黄其洲曾对媒体说。
  此次公推差选中,担任县长的人选显得较多样化。
  郭静当选为宜城市市长,此前她是襄阳市计生委主任,她的多项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
  通过公推差选,38岁的张世伟从襄州区副区长升任保康县县长。他4年前刚从省委党校的讲台上进入政界。张世伟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不是公推差选,以他这样“嫩”的从政资历,很难出得来。
  差额选举,范围扩大
  公推差选领导干部,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只推选乡镇干部,随后扩展到一些副县级、县级干部职位。
  新中国第一次公选县长,是在2002年6月,四川省中江县首开先河。此后,有更多的县,进行公选县长。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
  2008年,贵阳市公选了4区(县)党委书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县在中国行政管理中有着特殊地位。如果把县级领导的选拔、任用做好,将会对中国的整个公共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襄阳此次公选,让基层党代表参与,就显得意义很大。”竹立家说,“一把手”的公推差选是我国干部任用的一个趋势,将来还要让普通党员也要参与进来。
  (文/刘一丁 摘自《新京报》)
  

推荐访问:襄阳 公推 县级 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