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声胜无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意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24-01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综合的课程,课堂上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说,朗读既是知识技能,又是过程方法,又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基础;朗读是教师讲授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途径;是初探文本的敲门砖,又是深入探究的挖掘机。如何让学生读起来,又能读得好,如何让朗读的作用发挥出来,成为需要教师们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由此可见,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探索有创意的朗读教学法。
  1 读进文本,读出文本本色�
   不同文本携带着不可改变又不容忽视的文本基因。就初中7――9年级而言,教材所选古诗文可说是丰富多彩、种类齐全,有边塞诗、田园诗乃至闺怨诗,有思乡主题、送别主题更多爱国忧患主题,有诗仙的诗圣的诗鬼的。文章有的谱写祖国风物之奥妙,有的感怀世事弄人之哀怨,有的劝谏后生立志苦学成大器等等。每一篇每一首都是唯一,教师有必要以读引导学生开始,以读出文本本色为方向设计教学。�
   例如朱凌嵩老师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老师在学生解决了字词辨音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示范朗读,作为一名与作者同年(据考苏轼作此文时四十六岁)的中年人,当朱老师浑厚的男中音从容响起的时候,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为了让脑海中的画面一步步清晰,学生愿意自觉地走入画面,移情于画中,好像我就是苏东坡,我就是张怀民。接着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这时,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合适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感叹词,如:啊、呀、哪、哦、噢等。这一设计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示出来,变隐性为显性,同学们大胆想象,兴趣盎然,然后讨论谁的见解更有道理,这时关于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深层次含义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对象,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学生主动调整朗读细节,每个人都成为朗读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而文本的丰富与深刻也在这样的读薄――读厚――又读薄中被发现,还文本一个原本的面目。�
   再比如我在教授虞世南的《蝉》一诗时,并没有把她当做一首简单的咏物诗来处理,而是结合虞世南的身份,让学生去把握作者在诗中含蓄表达的意境,“知人论世”,知文本方能读好文本。
  2 关注学生,鼓励尝试个性朗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还表现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性别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风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鼓励学生有根据地个性解读,使作品与读者零距离接触,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学生震撼于边疆的壮丽的景色,震撼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又体会到友人相送天地动容的荡气回肠。一个又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起身朗读,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已能沉下声音模仿成年人的沧桑与浑厚,听者也似乎被带进了雪花漫天的荒漠,耳边呼啸着如兽类呼号的风声。作为教师,我自认为同学们对诗的把握与处理已无可挑剔,很多学生也和我一样认为本诗的确应该让男孩去读,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突然举手说要试一试,我先是一愣,心想没必要让小女孩费力了,就想敷衍过去,哪料到她却执着地把手举得更高了,不得已,那就听听也罢。这一听,我为之汗颜,继而是惭愧,未曾想到她一个娇声细语的小姑娘,扬长避短,凭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低缓、柔弱、忽而有清脆的声音娓娓道来,细弱丝线中突然疾风骤起,风吹杨柳般依依不舍,把个送别场面读得是丝丝入扣,哀婉凄迷,诗读完了同学们还静悄悄的沉醉其中。这何尝不是她的解读她的心声,我虽为师亦无权阻挡学生来自心灵的天籁。此后,每当提请同学们展示朗读时,我都特别注意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 经营课堂,用丰富的朗读形式成就朗读�
   课堂上,朗读形式的丰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所以一个善于用多种朗读形式经营课堂的教师无疑是智慧的。如范读、听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竞赛读、小组间竞赛读等不胜枚举。就范读来说,就有开场范读、中间范读、关键句强调性范读等;听读便于营造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冷静地走进文本;指名读是最常用的方式,便于教师指导朗读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情感,掌握重读、节奏,学会抑扬顿挫,注意轻重缓急,使语调适当,语气到位,读出“美”来。记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有一大段要求背诵的段落,我就运用了竞赛读的方法,利用孩子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好胜心,轮番朗读竞赛,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赛准确度、赛语气、赛情感表达、甚至赛谁一口气读得最长,通过花样百出的朗读竞赛,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背诵任务,减轻了大家的课下负担,深受大家欢迎。老祖宗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利用孩子机械记忆和理解性记忆最好的阶段多积累多储备,定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天。�
   此外,语文活动课上多组织表演性朗读,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一样美美的读起来,相信对培养学生语感,增进学习兴趣与成效都功不可没。
  4 作为补充的几种“读”�
   创意朗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在被时间验证。在朗读教学之外,还有几种读也不容忽略。�
   默读,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方式。默读的训练需从课堂抓起。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和电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文字的阅读有忽略的倾向。很多学生认为,读书太慢,没有图片好看。鉴于此我认为,从课堂阅读训练做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默读与速读技巧,使之获得成就感,能较好地促进其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读法和“Z字形视线推进法”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听读,能积极调动学生听觉系统,训练其专注度,摒弃干扰,使其快速融入文本。同时,听读训练也是语文工具性功能的重要体现。�
   指读,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初学读书之时,不容小觑的是,没有很好地掌握指读方法的孩子较难进一步掌握更高级的阅读方法,所以需要做的功课如果不到位,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中造成影响。�
   总之,关于古诗文的创意朗读和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非一日之功,创意朗读的策略应占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让学生真正想读、会读、读好文本。朗读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搭建一种文本、学生和课堂一体的形式丰富,切近本质的有个性的创意朗读策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 于漪文集(六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3] 冯起德 《于漪语文教学观管窥》
  [4] 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版
  [5] 时学祥 赵伯平主编《语林趣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访问:有声 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