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乐乐地上船登岸]我们离船登岸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次接触到农业,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他在湖北武汉汉口读书。   那年6月份,老师带着班级里的孩子们去郊游,袁隆平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十分新奇的世界。后来,他们走到了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他看到了异常漂亮的花圃,里面的花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桃子结得满满的,葡萄也一串串的……这个园艺场充满生机,美好诱人,简直是城市孩子想象不到的奇乐园。袁隆平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袁隆平回忆说:“第一次给我很深的印象,学农是这样的东西,所以我才决定学农。”也就是说,他第一次接触的全是美好纯粹、生机蓬勃、充满乐趣和快乐的东西,这才让他自然轻松、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农业,并且把这当做了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献身于此。
  等到袁隆平真正深入到农村,是在22岁的时候。此时,他对农业的热爱早已不可动摇了。他住在农户家里,条件艰苦,社会形势也复杂,考验着每一个青年的心。然而他已经成了上了船的人,在波涛涌动中只有一心向前,才能有登岸的希望。袁隆平在口述自传中说:“现在可以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
  原来,看似是“师傅领进门”,其实是快乐领进门。这种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甜蜜,因为感受到快乐,所以兴趣也就上来了,进了门之后不是越走越窄,而是别有洞天了。对于袁隆平来说,他看到的何尝不是人生的大海,能够以快乐起航,又能够以快乐登岸的大海。快乐竟是如此的重要,甚至在你看到真正苦脏累穷的时候,也不会被吓倒,不会退缩,因为快乐给了你一个无限美好、充满希望、印象深刻而强烈的开始。只要你永远保持快乐,这种开始便是过程,便是结果。所以易中天才会说:“其实人很简单,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
  不管是学农,还是最终矢志不移地从事水稻杂交研究,袁隆平始终把一切当做最初看到的园艺场,犹如在做一场永远玩不完的游戏,或者说他自始至终都在快乐地享受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不必回避,他肯定要面对无数的困难和考验,而这些恰恰又是快乐的另一面,同时可以催生出更多、更大、更有质感的快乐。
  袁隆平一生喜欢自由自在,关在屋子里他会感到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他过去常常走路下田,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而现在,这个乐观地自称“80后”的人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但不管“坐骑”怎么改变,下田的还是那个脚踏实地的人,那个总是说“上了船你就要划到对岸”的人,那个被大学同学“鉴定”为“爱好一自由,特长――散漫”的快乐人。袁隆平说过,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不会缺钙。他还说过:“顶着太阳,�着泥水,下田,实干,实践出真知。培育新品种是应用科学,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显然,这是一个以行动为快乐的人,一个总是能够找到快乐现场的人,一个绝不会无病呻吟、自寻烦恼的人,一个因简单生活而快乐得像个大孩子的人。因而,他才会说:“高楼大厦有压抑感,一天到晚都是金钱世界,没有什么意思。”
  更妙的是,袁隆平用科研杂交出了最有优势的水稻,还用他的快乐生活“杂交”出了罕见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他擅长游泳,爱好小提琴,“有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还可以在知识、文化、精神层面上相互‘杂交’,互相启发”。
  人生就是园艺场,与其做悲壮英雄,不如做快乐英雄。在如此快乐、如此有活力的人面前,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够创造出来呢?
  水稻杂交育种过程,袁隆平和助手用三年时间来完成。随后,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并在1996年开始了中国超级稻计划,4年后完成第一期目标,5年后实现第二期目标,而第三期目标,他们花了整整7年时间,在2011年攻克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现在,袁隆平则做着这样一个“中国梦”:“我梦见我的试验田,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把它叫做‘禾下乘凉梦’。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跟着我的几个助手在稻穗下乘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治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如果没有快乐,袁隆平和助手怎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水稻杂交试验,又怎能在八十多岁时,还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编辑 邱文瑾

推荐访问:登岸 上船 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