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的满意度分析|2018改为12年义务教育

  摘 要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在此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提高公众满意度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义务教育 财政支出质量 满意度评估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一、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问题的提出
   所谓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适龄儿童提供必须的阶段性教育,满足社会公众的受教育需要而从每年的教育财政投入中抽出一部分,进行的必要财政支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63亿元。这预示着以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总是捉襟见肘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低效性一直为人所诟病,无法满足学生们获得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利益诉求,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缺陷,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公众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表示严重不满,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满意度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公众对义务教育的利益诉求,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满意度成为了当前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
  二、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满意度评估的文献整理
   俞燕(2010)运用三维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实地调查,采用AHP 模糊综合评价,对新疆义务教育民众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汤林春、吕星宇等(2010)通过对 8130 名学生家长的样本调查,发现社会公众对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满意度达到“比较满意”水平。程黎、冯超等(2011)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公众基础教育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355 名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教育领域专家的访谈,分析了公众对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满意度状况。胡平、秦惠民(2011)使用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满意度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检验了户籍、社会阶层与家长受教育水平对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影响。
  三、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低满意度的成因分析
   (一)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在管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方面,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领导个人主观决断倾向较为明显,忽视财政支出绩效,在义务教育发展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的时候,将责任片面的归咎于财政投入的不足,从而回避自身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以及自身管理能力的问题。此外,在教育管理部门还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教育贪腐案件,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导致公众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管理体制表示严重不满。
   第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低效性使得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面临更大的缺口,极大地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国际上一般认可的标准是初等教育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资结构比为2.4:1,而我国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为92.6:7.4,这一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此外,政府对学校采用的预算模式没有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导致财政拨款与教育业绩存在脱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划分,掩盖了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矛盾,阻碍了教育资源向农村教育流动,造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使用上出现一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有浪费严重的现象。
   (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监督管理中,面临着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层认识的偏差,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畏难,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抵制情绪,监督人员的压抑心态以及执法方法上的不足等方面的阻力。此外,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合理、高效的考核,主要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考核结果进行人为修改,致使其无法真实的反应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遇到的一系列现实阻碍,导致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监督一直出于初步实践阶段,无法适应公众期望加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监督的现实需要。
   第二,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监督主体定位的不准确降低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监督效果。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教育服务的直接需求者和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对于教育财政支出的满意度情况直观地反映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支出质量。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缺乏反映自身诉求的渠道,其监督地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考核的真实性。
  四、关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满意度的对策性思考
   (一)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
   明确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管理中各实施主体的权责,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的管理机制是做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关键。 应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的绩效管理机制。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但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以免影响绩效管理的最终效果。
   提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层对于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保障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相关权益,减轻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的思想包袱,制度化、具体化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实行赏罚明晰的绩效管理,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用好每一笔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款项,从而最终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益。
   (二)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监督机制。
   第一,将质量监督与部门预算紧密结合,通过对受教育者、教育活动执行者、教育主管部门等的调查,获得较为真实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信息。
   第二,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一并及时反馈给被评估单位,并督促其整改落实,使其成为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三,实行问责制。缺乏问责的质量监督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谁支出,谁负责”的问责机制,建立从制度问责到自我问责与组织问责并行、法律问责的全方位问责体系。
   第四,对相关监督考核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压力的疏导,鼓励其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确保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满意度评估模型。
   以“服务质量观”为指导,使学生成为义务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这样有助于纠正我国义务教育监督主体定位上的偏差。在本文中,建议采用卡诺(Kano)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开展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质量的满意度评估。卡诺把服务质量分为三类:当然质量、期望质量和迷人质量,如图(1):
  
  图1 卡诺(Kano)的顾客满意度模型
   资料来源:马万民,张美文.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顾客满意度模型.统计与决策.2006(5),150-151
   第一,当然质量。是指服务(义务教育阶段所享受的教育)应当具备的质量,即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后所达到的第一层次社会效果。
   第二,期望质量。是指学生对服务有具体要求的质量特性,即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后应达到的第二层次社会效果。学生对于这类质量特性的期望以及学校提供的这类质量特性的状况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评价的,期望质量及其实现程度是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关键。
   第三,迷人质量。是指服务所具有的超越学生期望的质量特性,指的是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后所达到的三层次的社会效果。
   由此推断,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支出后所提供的教育必须保证当然质量,否则会引起学生的严重不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趋近学生的期望质量,是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关键;积极开发迷人质量,现实表现为不断超越学生对获得优良教育的期望,是义务教育财政永恒的追求目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张梅梅.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初探.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126-128
   田虎. 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4),6
   葛薇.构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金融经济.2007(10),116
   马万民,张美文.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顾客满意度模型.统计与决策.2006(5),150-151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 满意度 财政支出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