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控制权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实证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实证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1-0039-08;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基于股改完成后股权结构中实质掌控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影响考虑,选取基于“调整的利润敏感性法”直接测度模型,利用分部报告数据测度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现状,接着通过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对193个样本公司进行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描述及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比例、终极现金流权比例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成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大小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它的显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国有终极控制权下的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要比民营控制下的好。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终极控制权;分部报告
  
  The Effect of Ultimate Control on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n Empirical Study
  XIA Qing�qing
  (Zheng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101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ultimate control right, which controls a company in effect in its stock structure after the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 on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Choosing the direct measurement model of “adjusted profit sensitivity approach” and using division report data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t constructs a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to make a correlation description betwee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in 193 sample companie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share of ultimate control right and of ultimate cash flow righ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the degree of separation of ultimate control right and cash flow right has insignificant effect,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under state�owned ultimate control right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under privately�owned ultimate control right.
  Key words:internal capital market; ultimate control right; division report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是以弥补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出现的,其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本筹集与配置,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自Alchian(1969)和Williamson(1975)首次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配置企业内部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时至今日,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近些年来,国内企业集团的形成和规模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公司间兼并重组时有发生,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及其运作创建了良好的环境。但 “三九系”、“德隆系”、“鸿仪系”危机事件的不断出现,显示着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较大的负面效应,使得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成为公司治理与内部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2007年股权改革基本完成的背景下,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特征与国内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现象,本文通过追溯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研究直接所有权背后的繁杂控制链特征,更完整、更全面、更真实地揭示出股权结构特征,并基于这些终极控制权行为特征表现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体现出两者间的本质内涵关系,有助于使研究达到实质根源的效果。这不仅充实了现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理论,还促进了上市公司或其公司集团经营的良好运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入剖析集团终极控制权行为的各种路径及其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内部资本市场现身的关键之处是它能有效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能更高效、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各种资源,使得企业总部能够更充分发挥信息和监督方面的作用以及集中融资的优势,给公司带来巨大绩效。但事实发展并非如此,国内外学者为此从多个方面对影响其效率运行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关注的原因之一是体现公司治理效应重要特征的控制权特征。终极控制权位于企业控制链的顶端,对企业重大决策起着关键作用,直接或间接掌握着内部资本市场这把双刃剑的挥洒,它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关乎着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并运作的方向,决定着内部资本市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还是沦为剥削中小股东利益的渠道,或者谋取私利为自己创建“资本帝国”的操作工具。
  Friedman et al[1](2003)研究发现,最终控制者不仅会利用金字塔结构实施隧道行为,剥削小股东利益,同时也可能使用自由资金来帮助子公司摆脱困境,使小股东获益,即隧道行为与支撑行为可能同时存在。Atanasov(2005) [2]指出,当通过侵占公司所获得的收益超过其付出的成本时,控股股东就可能通过隧道行为来获取私人收益,从而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Lawrence、David W. & David L.(2008)发现集团保险公司通常将其资本转移到投资前景最好的项目上,这表明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
  卢建新(2008)[3]表示内部资本市场的合理存在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但在实际运作中潜藏的公司治理风险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是以健全的治理机制为基础的。王永海、张文生(2008) [4]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其中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最高,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次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最低。杨淑娥、苏坤(2009) [5]基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且当现金流权较高时,其“堑壕效应”显著降低。
  三、对国内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测度
  “内部资本市场”最早由Alchian[6](1969)和Williamson[7](1975)提出,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配置企业内部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作为不完美外部资本市场替代的内部资本市场,因在信息、监督和激励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可根据需要把一个分部创造的现金流或以该分部的资产作为抵押而融得的资金,分配给其他分部,从而促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由最初的理论评价,接着的间接实证模型,发展至如今的直接实证测度。间接实证研究因无法获得所需要的企业分部数据,只是根据不同企业价值变化来推断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较粗略,准确度不高。随着分部报告规范的完善,各分部详尽的财务数据信息渐渐满足了直接测度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需要,现有直接研究模型主要包括:①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法;②价值增加法;③q敏感性法;④现金流敏感性法;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选择判断投资机会的标准,从收入增长率、托宾Q值、销售收入现金流回报率,虽并不完全合理,但一直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标准的误判,避免可克服的缺陷,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的准确性。
  本文综合参阅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考虑国内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重点依据王峰娟博士提出的“调整的利润敏感性法”测度模型,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其具体效率测度模型公式为:
  APS=∑nj=1[(pjBAj-pBA)(BAj,t-BAj,(t-1)BAj,t-BAt-BAt-1BA)BAj,tBA]
  其中j表示企业中的某个分部j;pjBAj表示利润与账面资产的比例,反映资产回报能力,pjBAj-pBA反映各分部的相对回报能力高低;△BAj,tBAj-△BAtBA反映资本的流向,总部对分部j的资源配置力度;BAj,tBA则是敏感系数的权重。若高资产回报的分部获得较多的资本,或低资产回报的分部获得较少的资本,则APS大于0,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有效。反之,高资产回报的分部获得较少的资本,或低资产回报的分部获得较多的资本,即资金流向低投资机会的分部,则APS小于0,内部资源配置无效。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0年公布财务报告的深、沪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原始研究样本,参考李增泉[10]、万良勇等学者对具备内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样本选取的方法,具体筛选条件如下:①剔除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低于5%或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的上市公司,但公司年度报告中指明有实际控制人的例外;②剔除第一大股东为科研所、大学等非盈利性机构或非实质性经营的管理型公司;③剔除金融类、保险类等上市公司;④剔除ST、PT、*ST等一系列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⑤剔除无法获得分部报告中相关所需数据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可选样本共202家,剔除异常样本9家,最终研究样本为193家,其中2008年50家,2009年67家,2010年76家。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沪深交易所、和讯网(http://www.省略/)等,部分数据利用EXCEL进行处理,分析软件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
  (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计算示例
  本文选取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A股简称:S上石化;A股代码:600688)为例演示其2010年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计算应用。S上石化工有5个业务分部,分别是合成纤维、树脂及塑料、中间石化产品、石油产品及其他,各分部2010年及2009年的利润和资产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2可知,合成纤维与树脂及塑料两分部的部门资产回报率大于平均资产回报率(P/BA),但获得了比平均资本支出更少的资金,即(△BAj,tBAj-△BAtBA)   四、终极控制权对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在我国特殊发展背景下,形成了上市公司股权普遍比较集中的现状,出现了众多企业集团金字塔结构,使得第一大股东仅仅只是企业控制中的中间环节,它的持股比例并不代表最终控制人的实现利益,真正现实意义上,掌握着企业财务经营政策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其拥有的最终控制权。200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全流通缩小了最终控制人利益取向与公司市场价值的背离,降低了终极控制人的掏空动机,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为终极控制权与现代公司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1.终极控制权比例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根据控制权理论,绝对控股的公司决策更容易达成一致。一般而言,当公司存在终极控制股东时,其拥有着较大的控制收益权,其所拥有的现金流权高,对股东大会的控制权也随之较高,由此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影响就越大,就会产生较大动力的有效监督,也才能更好地约束代理人。Shleifer and Vishny(2003)[9]研究表明在大陆法系国家,公司股权比较集中,它主要是由于投资者需保护自身利益。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时,有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改进。目前国内外部经理人市场缺失或失灵、内部激励不足的情况比较频繁,企业资源配置更趋向无效,若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实际控制人就可能更换经理人,改善经营绩效,促进经营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终极控制权比例越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就越好。
  2.终极现金流权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按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终极控制人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终极现金流权提高时,其在公司分享的收益就越高,则其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就减弱,从而提升公司经营效益。终极现金流权的高比例,有利于制约终极控制人采用关联交易、价格转移等方式转移公司资源,有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积极有效地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最大限度的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公司绩效的提升。终极现金流权的“利益趋同效应”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实证检验,Claessens、 La Porta[10]等(2002)已验证了终极现金流权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终极现金流权比例越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就越好。
  3.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终极控制权与终极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终极控制人就越能以较小的现金流控制上市公司,此时它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就不一致,进行利益转移或输送的动机就越强,所有权层面的代理矛盾就越突出,从而影响上市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有很多的经验数据显示,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方便了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手段进行利益转移,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绩效,出现了“折壕防御效应”、“隧道效应”、“掏空(Tunneling)”(Johnson,2000[11])。但另一方面,部分学者(Kim,2004;Islam,2007[12]等)的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大股东的资源转移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部其他成员企业的融资约束,扩大投资规模,最终为全体股东创造增量价值,从而表现为“支持(Propping)”行为。笔者认为,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引起的对上市公司资源的转移,尽管一开始体现为利益掠夺,但实质上并不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因为资源的自由进出,并不代表内部资本配置的无效,只是提高了其灵活的利用度,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3: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不显著相关。
  4.终极控制权的性质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把终极控制人类型分为国有与民营两类,股东性质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位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最终控制权属于国有性质的,因出于“政绩”需要更倾向于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控制人的政府总体上缺乏掏空资源的动机,而且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国有控制下最大的矛盾是股东缺位引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但在国有控股更高力度的监督和更透明的管理下,经理人的代理成本正逐步下降。但民营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不同,民营终极控制人更具强烈的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动机,且其所受的监管框架比较宽松,容易过度投资,进行大规模多元化,引起无效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4:国有终极控制权下的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要比民营控制下的好。
  (二)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此部分选取样本的条件和数据来源与前一部分相同,得到可选样本共202家,剔除异常样本9家(缘由是其效率敏感系数明显异常于其他各上市公司样本,为避免给样本数据带来统计误差),最终研究样本为193家,其中2008年50家,2009年67家,2010年7家。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基于资产回报的利润敏感系数,用CFA表示,反映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其具体计算和个别示例详见上一部分。
  (2)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与La Porta et al[10](1999)类似的方法,通过层层追溯上市公司控制链的方式,寻找其终极控制人。
  Ⅰ终极控制权
  终极控制权,亦终极控制人持股比例,为每条控制链上最低持股比例之和,用CON表示。示例计算如下(下图为华能国际股权结构,其A股代码为600011):
  终极控制权=14�86% + 36�05% = 50�91%
  Ⅱ终极现金流权
  终极现金流权,亦终极所有权,为每条控制链上持股比例乘积之和,用CASH表示。示例计算如下(参照上图600011(华能国际)的股权结构):
  CASH = 100%×14�86%+100%×51�98%×36�05%+100%×100%×5%×36�05%
  = 35�40129%
  Ⅲ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
  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为两者之差,用SQ表示,即SQ=CON-CASH。示例计算如下(参照上图600011(华能国际)的股权结构):
  SQ=50�91%-35�40129%=15�50871%
  Ⅳ终极控制权性质
  本文把终极控制权性质分为两大类,即国有与民营,前者包括最终控制人为各级政府及政府授权投资的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出资企业等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东,不包括学校、研究所等非营利组织;后者为除国有控制外的营利组织。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把终极控制权性质作为一个虚拟变量,用FSH表示,当其为国有性质时,值取为1,否则取值为0。
  (3)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和涉及相关终极控制权的研究文献,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财务杠杆(DOL),营业利润率(MGR),净资产收益率(ROE),营业收入增长率(GRMBR),资产负债率(ALR),独立董事比例(IND-R),企业规模(TASS),年份(yeari)和行业(Xi)。
  (三)实证模型建立
  本文针对假设分别建立了4个模型:
  模型1(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终极控制权):
  CFS1=α+β1×CON+β2×DOL+β3×MGR+β4×ROE+β5×GRMBR+β6×ALR
  +β7×IND-R+β8×TASS+∑3i=1β9+iyear(i)+∑18i=1β10+iXi+δ
  模型2(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终极现金流权):
  CFS2=α+β1×CASH+β2×DOL+β3×MGR+β4×ROE+β5×GRMBR+β6×ALR
  +β7×IND-R+β8×TASS+∑3i=1β9+iyear(i)+∑18i=1β10+iXi+δ
  模型3(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
  CFS3=α+β1×SQ+β2×DOL+β3×MGR+β4×ROE+β5×GRMBR+β6×ALR
  +β7×IND-R+β8×TASS+∑3i=1β9+iyear(i)+∑18i=1β10+iXi+δ
  模型4(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终极控制权的性质):
  CFS4=α+β1×FSH+β2×DOL+β3×MGR+β4×ROE+β5×GRMBR+β6×ALR
  +β7×IND-R+β8×TASS+∑3i=1β9+iyear(i)+∑18i=1β10+iXi+δ
  五、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逐步加入各个解释变量建立多种递进模型,对终极控制权特征变量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1、模型2、模型3与模型4分别是终极控制权、终极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度、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间的单个回归,研究结果显示,四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前两个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后两个也均获得5%的显著性水平。
  模型A与模型D中的t值分别为4�02494、4�65502,通过1%的显著检验,且两者系数都大于0,说明终极控制权、终极现金流权分别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明显正相关,即随着终极控制权比例的上升,或者终极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就越好,这符合假设1与假设2的预期。模型B与模型E分别是在模型A、D的基础上引入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特征变量的回归显示,模型C与模型F是分别在模型B、E的基础上再次引入终极控制权性质变量的综合回归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六个模型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且在六个模型中,终极控制权与终极现金流权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正相关均十分明显,达到1%的显著水平,这有力地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2。
  从基于终极控制权引入变量的纵向趋势看,模型B基于A导入两权分离度变量后,分离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相关性明显增加,其t值为-2�3497,通过了5%的显著检验,说明此时随着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的增大,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就明显下降。模型C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次引入终极控制权性质哑变量,此时两权分离度的显著水平有所降低(10%的显著性),可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间的相关性也降低了不少,未通过显著检验。从基于终极现金流权引入变量的纵向趋势看,基于模型D引入两权分离度的模型E与在这两者基础上再次引入终极控制权性质变量的模型F中,引入的两个解释变量均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不显著相关,未通过检验。这说明相比较终极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及其性质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更有同质性,更具共鸣性。
  基于横向分析,即模型E与模型B、模型F与模型C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在基于终极控制权与终极现金流权下的引入效应是恰好相反的,前者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而后者与效率成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检验,这说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的大小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显著关系(这与单个变量模型G的回归结果一致),它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影响其运行效率。尽管后者正相关不显著,但在很大程度上显现着如下事实:在一定控制权下,两权分离度越大,终极控制人就越能以较小的现金流权控制上市公司,使得其能获得不变的收益,但在经营失败时却只需承担较小比例,此时掏空动机更强烈,易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最终导致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降低。而在一定现金流权下,由于终极控制人与其他股东的利益趋同,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成正比,资源配置更合理,使得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更有效。据此,两权分离度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并不确定,需考虑其他相关因素,这证实了假设3的成立。
  模型H中t值是1�93807,达到了10%的显著水平,B值为0�00316,表明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有着较明显的相关,即在国有控制下,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要比民营控制下更有效率,从而证实了假设4。但在模型C与F中,终极控制权性质的两系数均大于0,可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不显著相关,说明国有控制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优势并不突出。
  六、实证结论与启示
  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的背景下,考虑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特点,综合以上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本文采用2007―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中的直接数据测度其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A股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处于有效状态,且整体效果正在逐步上升。
  
  2.本文实证检验显示:终极控制权比例、终极现金流权比例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成显著正相关;国有终极控制权下的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要比民营控制下的好,但国有控制下的内部资本市场高效率运行优势并不突出。此外,较之终极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及其产权性质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更具有同质性,它们间的关系更显著。
  3. 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大小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它的显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既定终极控制权比重下,两权分离度越大,终极控制人就能以较小的现金流权控制上市公司,因其只需承担小部分风险与经营失败成本,此时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掏空或侵占动机更强烈,易导致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降低。而在高现金流权比例下,由于终极控制人与其他股东的利益趋同,目标公司经营失败时所受成本很大,促使其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
  在现实发展中,如何有效地在公司各分部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成为现代公司治理中健康良好经营的关键,如何有效进行公司终极控制权配置从而促进内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公司管理与股权结构合理安排的核心内容,更是众多利益相关人对公司进行多元化战略或并购重组等重大决策的关键考虑因素。内部资本市场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与内部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理论,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创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深入探究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所涉及的众多相关内容有待更多学者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Eric, Simon Johnson, Todd Mitton. Propping and Tunneling[J]. NBER Working Paper,2003.
  [2] Atanasov V. How Much Value Can Block holders Tunnel? Evidence from the Bulgarian Mass Privatization Auc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1):191-234.
  [3] 卢建新.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永海,张文生. 终极控制权与财务风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 经济管理,2007,(22).
  [5] 苏坤,杨淑娥. 终极控制、自由现金流约束与公司绩效――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9(4).
  [6] Alchian, A.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Property Rights In Henry Manne, Ed.,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Corporate Securities[J].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Washington, DC,1969:337-360.
  [7] 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1975:147-148.
  [8]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4(12):3-14.
  [9] Shleifer, A, and R. Vishny.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70),295-311.
  [10]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W.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471-518.
  [11] Jensen, S., La Porta, R. L., Lopez-de-Silanes, F. Tunnel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22-27.
  [12] Islam, S. , and A. Mozumdar.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aptial Markets: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 Working Paper,2002.
  责任编辑:萧敏娜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夏青青(1986-),女,浙江宁波人,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与成本管理。

推荐访问:控制权 资本市场 终极 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