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自驾游的中国人 在阿富汗闯荡的中国人

   如今,在阿富汗闯荡的中国人有近千人。在这个商机无限却又危机四伏的国家,每个中国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里“遍地是黄金”    早在2002年,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些颇有冒险精神和商业眼光的中国商人就陆续踏上了这片土地。浙江温岭人王文天兄妹和叶尚强算得上是最早的冒险者,他们的生意此后做得风生水起。
   2002年4月,王文天兄妹从阿联酋转战阿富汗。和许多到国外创业的中国人一样,他们起初也在喀布尔开了一家中餐馆。随后,他们拿到了欧盟援建的阿富汗东路海关大楼项目,并联手创办了“王牌建筑公司”。而在来阿富汗之前,这对兄妹从未涉猎建筑行业。如今,“王牌建筑公司”承建了欧盟对阿援建的公路、海关大楼等项目,工程规模在数亿元人民币。
   在王文天兄妹的“召唤”下,原本在云南做烟草和药品生意的叶尚强2002年9月来到阿富汗。叶尚强初中毕业,自小在商场打拼。此前,他为寻找商机几乎走遍了整个非洲大陆。叶尚强至今仍对当初的喀布尔记忆犹新:电线杆都布满了枪眼,一到晚上,大街上连路灯都没有,更别说行人了。在考察了一个月后,叶尚强认为这里“遍地是黄金”。
   最初,叶尚强想在阿富汗建一个卷烟厂。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时任中国驻阿大使孙玉玺的支持。在孙玉玺看来,阿富汗的土地既然能够种植罂粟,也一定能种植烟草。但在看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廉价卷烟之后,叶尚强很快放弃了当初的想法。
   随即,他看到了更大的商机。由于连年战争,阿富汗的建筑损毁大半,房屋修缮和重建任务艰巨。与此同时,那些旅居欧美的阿富汗富人纷纷回到喀布尔买地建房。他认为,在百废待兴的阿富汗搞建材肯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2003年4月,叶尚强在喀布尔的建材城开张了,营业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取名为“阿富汗中国商品贸易中心”,主要销售地砖、板材等建筑装修材料。2004年10月,他开始租下一套4层的大楼扩大经营,每年租金6万美元,装修就搞了14万美元。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个集装箱卸货。如今,叶尚强的“阿富汗中国商品贸易中心”已经成为阿富汗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
  
  “没有一天让你轻松”
   无疑,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经商,利润确实很高,但风险和费用也很高。用叶尚强的话来说,“在阿富汗没有一天不紧张,没有一天让你轻松”。每天店铺一开门,各色人等都会来采购,没准就有塔利班成员混迹其间。
   2006年5月29日的一场意外就曾让海宁人老汤血本无归。当天,一辆美军军车在喀布尔北郊撞死平民,引发当地民众抗议并最终导致骚乱。当游行队伍走到老汤店铺门口时,一些工人正从一辆汽车上往店铺卸货,骚乱分子一哄而上,先抢了汽车上的货物,然后将店铺里的东西抢光,最后将店铺付之一炬,造成数十万美元的损失。
   阿富汗政府的管理显然也是混乱不堪的。在阿外国企业每年都要换一次营业执照,必须为此花费1万至1.2万美元。更麻烦的是,每换一次营业执照都需要提供海关报税之类的证明,但由于阿富汗政府各部门之间没有实行联网办公,往往需要耗上两三个月才能换好营业执照。此外,在阿富汗的中国商人大多还会遇到这样的困扰:由于阿富汗政府规定,房租超过1万美金就要交20%的税收,但阿富汗人自己一般不交税,结果,这笔费用最后还得由租房者负担。
   在与阿富汗官员打交道的时候,打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有中国商人为了延长在阿富汗的签证,不得不送给签证官一套家具。一位开饭馆的中国老板告诉记者,在给了阿富汗签证官一个装有500美元的信封后,他办理签证时突然变得很顺利。
   在叶尚强看来,在2005年之前,阿富汗人对中国商人还是很客气的。但在2005年下半年,中国人在阿富汗遭遇了一次“形象危机”。随着喀布尔中餐馆的增多,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些中餐馆甚至开始从中国组织一批女性提供色情服务吸引“主顾”。由于阿富汗是穆斯林国家,这种现象引起当地人的强烈反感。此举使中国人的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连正常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了影响。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商人抱怨说,在路上走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向她身上扔东西。2005年下半年,阿富汗警方专门就此采取打击行动,300多名来自中国的女性被捕。当喀布尔地方法院宣判将她们驱逐出境后,许多阿富汗报纸将这一消息放在头版,而挂着红灯笼、印着长城图案的中餐馆广告牌成了配图。
   其实,让叶尚强们操心的事还很多。比如,由于巴基斯坦方面的管制,集装箱在白沙瓦等口岸被扣押两三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情,叶尚强就曾经因此丢过12个集装箱。又比如,阿富汗的电力和燃油严重短缺。但叶尚强在阿富汗经商有三个原则:不参与阿富汗政府的内部事务;不参与阿富汗政府的竞标,特别是有关军火和警察用品的竞标;阿富汗毒品很多,贩毒很容易赚大钱,但不参与。
  
  何以解闷?唯有种菜
   在许多人眼里,叶尚强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每天坐镇二楼办公室喝喝茶,看看电视。但这悠闲透着巨大的寂寞,这也是所有在阿富汗的中国人共有情绪。
   即使在喀布尔,枪击和爆炸也会三天两头发生。如果在大街上溜达,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丢了性命。事实上,喀布尔也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消遣的去处。用叶尚强的话来说,“连喝茶的地方都没有”。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每天生活的空间就是自己的屋子或者院落。闲下来的时候,叶尚强偶尔也会和自己的伙计们打打牌。很多时候,他会想念在国内的老伴和女儿。自打到阿富汗闯荡以后,叶尚强一家人事实上分成了两部分:他带着儿子在阿富汗做生意,老伴带着女儿在国内生活,一家人一年到头也难得见上一面。
   宁波人杨小姐的印度餐厅红红火火,但她每年只有回国的时候才出门。儿子已经上高中,一直由外婆帮助照料,母子俩每年只能在春节的时候团聚。“有什么办法呢,生意总得做,日子总得过。”说到自己的儿子,杨小姐一脸负疚。
   但年轻人总是可以找到消遣的办法的,比如,在一天的劳顿之后,坐在电脑前和家里进行视频聊天。虽然网速有点慢,但总能将积蓄一天的寂寞排挤出去。
   国内的“种菜”游戏已然降温,但在邻国阿富汗,在一群寂寞的中国人中间,这种游戏却大受欢迎。不过,人家可玩的是真的。
   在我们入住的中国饭店里的院落里,干燥的泥土上矗立着一株黄瓜藤,上面已然挂着几条黄瓜。据说,原来整块地都撒了种子的,结果只有这一株活了下来。面对这样一块空地,山东籍厨师小黄有了自己的理想。他将整块地分成7小块,每天精耕细作,种上了不同品种的菜。老板李肖锋对此大力支持,自告奋勇地到外面买了几袋羊粪来施肥。于是,每天闲暇的时候,小黄总会跑到菜地里瞅瞅菜苗有没有冒出来,乐此不疲。
   而在阿富汗总统府东南角的一个院子里,另一群中国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是中铁十四局的施工人员,负责中国援建的总统府多功能中心的建设工程。总统府周边经常可以说是喀布尔最不安全的地方,有时候甚至会有子弹射到里面来。如果不干活,人们就在院子里待着。闲来无事的时候,大伙都喜欢种种菜。见到我们来访,山东人李海林热情地从地里摘了几条黄瓜招待我们。于是,我们吃到了真正的绿色食品,没有施过肥也没有洒过农药。“你们能来和我们说说话,我们就很高兴。”李海林说。
   在总统府隔壁的中国大使馆里,一场种菜比赛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每人都有一块“自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种上不同的东西。我们看到,每块地里的菜都长势喜人,菜地的篱笆上甚至挂了两个硕大的南瓜。
   就在我们离开阿富汗的前一天,小黄的油麦菜终于出芽了。
  
  “或许是离开的时候了”
   在美国方面宣布从阿富汗撤军的消息传出之后,许多中国商人对阿富汗的前景感到悲观。
   宁波人杨小姐来阿富汗已经多年,她如今和一位印度人合伙开了一家印度餐厅。餐厅隐藏在喀布尔富人区里,有趣的是,由于路口位置最易遭遇袭击,这里的餐厅只有在偏僻的地段才会有生意。而且,餐厅外也没有任何标志。来这里就餐的基本上都是熟客,他们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很显然,当美军以及北约盟军撤离之后,阿富汗的外国人将锐减,餐厅的生意也会因此难以为继。与许多中国人一样,杨小姐认为卡尔扎伊政府将无力维系阿富汗的安全局势。或许,不久将是离开阿富汗的时候了。
   同样感到悲观的还有叶尚强。与当初相比,这位如今已是阿富汗华商联合会会长的强人明显多了许多顾虑。叶尚强生意往来的对象主要是欧盟、阿富汗加油站、清真寺以及婚庆酒店,但由于政局不稳定,这四方面的生意近年来滑落了60%~70%。叶尚强显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011年2月份将所有的集装箱进仓一盘算,2010年的关税和集装箱租用费增加了11万美元。从卡拉奇过来的每个集装箱关税原本只有3000美元左右,现在涨到了7000美元。对于美军撤离一事,叶尚强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美军一撤,阿富汗政局肯定会乱,生意自然没法做。他还担心,美军一撤,阿富汗政府失去经济援助,对外国商人的盘剥将会变本加厉。更让叶尚强忧虑的是,许多阿富汗人已不像当初那么友善,一些人甚至“对外国商人抱有敌视态度”。
   我们在叶尚强“阿富汗中国商品贸易中心”一楼的店铺里看到,一些许多原本摆满货物的地方都已经空了。即便如此,店铺里仍然有大批的货物,要想在短期内完全撤离是不可能的。叶尚强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那就是将当初带出来打拼的几个伙计一起带回去,“得给他们安排好出路”。
   但他的老乡李肖锋似乎要乐观许多。这位曾去海地寻找商机的浙江温岭人来阿富汗只有1年时间,但他新开的中国饭店已经颇有人气,中国驻阿企业的员工常常来这里打牙祭,甚至有不少欧美人士频频光顾。李肖锋的中国饭店目前的租金是每个月6500美元,但因为许多欧美人纷纷离开喀布尔,邻近的一些住宅都在竞相调低租金。看来,李老板也有望少交租金了。
   新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来,与我们同机抵达喀布尔的3位温岭年轻人就是来“看看有什么钱赚”的。就在我们从喀布尔飞往伊斯兰堡的那天,3人正赶往巴米扬省。据说,那里经常会挖出丝路贸易时留下的中国文物……(源自《文汇报》)

推荐访问:阿富汗 闯荡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