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文化塑造学生特定气质:塑造气质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一直在探索以伟人风范为引领的主体德育模式。“学习伟人周恩来精神风范”的实践活动让我们体验到了德育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基于学生的需要是德育的出发点
  
  “周恩来精神风范特色德育”模式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周恩来精神与风范’教育吗?”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是我们对伟人风范主体德育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前提。
  调查问卷可以说明问题。学校在对学生开展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为“你对弘扬周恩来精神风范的认识”,选择“与我们密切相关,要学习”的学生比例为52.9%,选择“有些关系”的学生比例为39.6%。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伟人风范来引领。这样的调查结果使我们实施“伟人风范教育”有了广泛的学生基础。
  基于学生需要的德育会有什么效果呢?从下面的情境对话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教师问一学生:“你们学校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脱口而出:有“学总理”活动,还有“周恩来班”。
  从对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自豪。由此可见,只有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才能使德育具有特色。因此,“周恩来精神风范主体德育”模式的基本架构是以周恩来精神建设学校文化,并以此引领师生的精神追求。
  
  二、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基于学生的需要”的主体德育除了体现在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外,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尊重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被尊重是人类共同的渴求。我们的德性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尊重他人,那么学生如何在教育者的行为示范中体验“尊重”的意义呢?
  周总理的崇高精神是教育的巨大财富。我们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努力挖掘周恩来精神的时代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目标。如对于“学习周恩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不能有有损国家、社会、学校的言行,维护三者荣誉和形象”,这是最低目标,也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达到的目标;中间目标是“有责任感,知道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这是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的目标;最高目标是“承袭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为国争光”,这是少数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并非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它是个人自我追求的方向。
  个体的差异性需要我们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态和道德水平,因此,“伟人风范主体德育”的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学校依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创新主体德育的评价机制
  
  德育目标层次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则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看到希望。
  建立“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等评价机制的核心理念是以周恩来精神为抓手,激发各班集体和团支部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的评价机制,同样可以促进集体和个体品德修养的提升。
  这种集体榜样和个体榜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德育工作更有深度。同时,“学周单项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均能有所收获。这些评价机制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作用。
  
  四、“风范教育”课程
  使主体德育更具实效
  
  “周恩来精神风范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开展,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有内在需求;二是学校将创新目标进行了层次性划分;三是学校使活动设计制度化。“风范教育”经历了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学科课程――“风范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历程,并初步形成了“风范教育”课程特色。在这个历程中,学校不仅更新了办学理念,而且让特色德育、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参考范式。
  从活动走向课程,需要从课程的维度进行相应的整合。“风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与新课标中的生本观、重能力培养、强调体验式学习、多元化评价等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使“风范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课程化在时间、课时、教材、教师等方面的保障又为保证“风范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伟人风范主体德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迁移性。在这一实践中,我们不仅探索了主体德育的机制和规律,而且培养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王天文,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春娥

推荐访问:塑造 特定 气质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