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无缝对接管理】 无缝对接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要做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全员育人,岗位育人。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全文刊登了袁贵仁部长《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讲话,提出要创造性地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抓实抓好,并突出强调“教学、管理、服务”三育人和“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泰安市宁阳第九中学地处宁阳县东部边陲,在校生1031人,其中留守学生546人。地理位置的偏僻、办学条件的薄弱以及留守学生的逐渐增多,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亲情结对帮扶、启动“播洒爱心阳光,情系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开展“五个一活动”、跟踪式无缝隙管理、加强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方式,全面践行了“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办学理念。
  
  一、健全机制,师生结对亲情帮扶
  
  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把留守学生分别与全校75名教师结成“亲情”对子,确立帮扶关系,每位结对教师就是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给这些孩子以“心灵上抚慰、亲情上关爱、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安全上保障”,同时为确保实效,实施“四有”制度。
  1.有效实施。我们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机制,制定了《宁阳九中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对年级、教师的年终考评内容。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两次一对一谈心帮扶教育,并记录谈心过程和心得体会,以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机渗透。我们坚持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一道推进,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不搞“运动式”,不搞“一阵风”,使其在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有机渗透。
  3.学情有数。我们通过调查、摸底,详细了解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留守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对他们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学生信息档案,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现状、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还有监护人的身体状况、年龄、详细地址、与留守学生的关系、联系电话等。要求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以保证对留守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4.教学有别。我们针对留守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办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确保活动场所,学校专门设立了“留守学生活动之家”,配备微机、电话、报刊杂志等,开通“亲情通道”,帮助学生通过网络、电话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联系,以排解内心的烦恼或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强化家访,无缝隙对接管理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家校沟通主要方式的家访逐步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电话联系。而有关学生的很多问题并非简单通话所能解决,对此,我校先后制定了“五性家访”制度,明确了班主任必须亲自家访的五种情形,并将其纳入班级考核。
  1.了解性家访。一般在接新班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家长文化素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校外表现等。
  2.探望性家访。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或因病在家休养时,教师要及时登门探望,代表学校和班集体表示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增进学校师生与家长的感情。
  3.鼓励性家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登门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作恰如其分的汇报,给学生和家长以热情的鼓励。
  4.开导性家访。学生犯了错误,或与父母发生冲突、矛盾激化时,教师要及时敲开学生的家门,一面耐心开导学生,稳定其情绪,使其冷静下来,一面和家长恳切谈心,交流看法,达成教育理念与方法上的一致。
  5.防治性家访。发现学生有思想与行为偏差的苗头或轻微的越轨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委婉说理,晓以利害,防微杜渐,把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
  如此有针对性的人文家访,温暖如春,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双方掌握了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走进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家长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孩子进行管教。不仅如此,寒暑假期间,针对学生在家时间较长、疏于教育的空缺现状,学校还组织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跟踪式、无缝隙家访,做到“人人参与、家家必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及监护人相互交流学生假期中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由此促进真正家长(监护人)对孩子假期的全程关注,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无缝隙”对接。
  学校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和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内容包括青春期心理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水平。学校借此与学生监护人相互交流,向他们宣传“最好的监管来自父母”的观点,反复阐述“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的道理,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还通过“校讯通”平台和家校“时时通”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将留守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公告等信息及时告知监护人,引导监护人及时做好子女教育的过程性监控。家校“时时通”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实现了时空上的无缝隙对接管理。
  
  三、动态设计,鼓舞学生精神
  
  针对部分留守学生任性孤僻、亲情缺失等特点,学校实施“五个一”活动,逐步打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1.每天晨读前三分钟集体宣誓。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特点,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誓词。通过宣誓,让学生心怀激情和斗志投入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并随时提醒自己,铭记自己的决心志向,增强内驱力,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2.每天一次跑步呼口号活动。课间操学生按照“快、静、齐”的标准迅速站好队,指令发出后,学生两胳膊同一姿势、同一高度放在腰间,步幅大小一致,队形整齐划一,脚步坚定有力,口号响亮整齐。学生在活动中凝聚力量,增进团结协作意识,呼响积极奋进、勇往直前的号角。
  3.每天唱一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歌曲。一味地学习,学生难免身心疲劳,感到枯燥乏味。全体起立,齐唱一首节奏欢快、主题鲜明、奋发向上、优美动听的歌曲,可以调节人的大脑神经,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兴致,增添新的活力,使学生积极、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4.每天听一则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单纯的说教苍白无力,生动的故事魅力无穷。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紧扣当周的活动主题,班内每位成员轮流收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性的教育故事,然后这位学生以充沛的感情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之后大家潜心反思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共话心得。
  5.每天写一则成长反思日记。日记,就是记录一天经历过的喜、怒、哀、乐等;反思则是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进行成长反思,帮助他们完善优化自己,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历练自己,达到日臻成熟、求真、向善、唯美的目的。
  另外,学校适时开展一些书信传情、学会感恩、集体过生日等专项活动,定期举行乒乓球、篮球、书法、绘画、文艺汇演等比赛活动,让留守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展示个人才能,体验成功快乐,沐浴幸福阳光。
  
  四、过程育人,德育与教学有机融合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教学的首要使命。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关注课堂中的德育问题,并将关注的重点逐步从“德育渗透”转向“过程德育”,即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道德性。
  首先,我们认真落实各学科教学的育德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课堂评价细则,把育人作为学科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不断强化“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使这一要求不断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数学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辉煌历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政治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系统的道德知识教育;信息技术课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爱护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英语教师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学科都积极主动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实现德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其次,我们高度关注教师言行的育德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估量。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就伤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们倡导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用爱与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自觉地把品德教育的要求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育人的整体素质,学校出台了《宁阳九中教师行为十不准》,要求教师在岗位上做到:“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准歧视、讽刺、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以教师工作之便向学生推销商品、乱收费用、违规强迫学生购买书籍、资料;不准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不准训斥、侮辱学生家长;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停课、无教案上课、加重学生负担;不准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不准举办以敛财为目的的补习班或家教活动;不准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批准的各类校外活动及商业性活动;不准参与赌博,邪教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校通过上述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教育机制,全面践行了“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令全校师生振奋、当地百姓满意、社会各界及上级领导充分肯定的育人效果。《中国教师报》、《德育报》、《教育督导》、《泰安日报》等媒体相继给予报道,2011年,学校被授予“泰安市文明单位”、“泰安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宁阳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李书华

推荐访问:对接 留守 无缝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