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打破偏见的台湾科幻市场]台湾偏见

  在如今的台湾书市上,以“科幻”为标签的小说作品少之又少。但找不到并不代表没有。近几年,猫头鹰、奇幻基地、远流、大块等出版社陆续推出不少科幻作品,不过在为作品(特别是新人作家作品)宣传造势之时并不会特意强调那是科幻小说,有些甚至特意避开“科幻”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吸引眼球的表述,出现最多的是“科学惊悚”。
  对一个读者来说,科幻的魅力可能在于,它不是构建于现实世界,而是一个作者精心打造的虚构世界。在那个极端环境中,人性可以展开得淋漓尽致,故事发展也存在更多可能。用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的话来说,科幻的核心是要表达一个诉求,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所以作者模拟虚构在幻想世界中科学技术的大不同,并在里面展开情节以表达这个诉求。实际上,大部分经典型科幻小说,不论是人文科幻还是相对“硬”的科幻,都是在描述一个未来虚构的、让人不安的世界,科幻因此带有一定的警示意味,跟惊悚也自然而然产生联系。“相对于提出温馨的未来的小说,科幻读者可能更喜欢带有惊悚警示意味的作品。”
  陈颖青表示,老牌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还是会以科幻类别出版,因经典作品的科幻属性早已深入人心,猫头鹰出版社引进阿西莫夫(20世纪西方三大科幻大师之一)的“机器人”系列,以及奇幻基地引进同一位作者的“基地”系列,便是例子;另一种情况是,当新人作品推出时,若要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却只能尽量避免这种方式操作。普通读者对科幻小说有直觉性的排斥甚至对其感到不安,这样的错觉长时间以来让科幻作品变得看似高深难懂,出版商只能用尽全力用其他新颖的方式去包装科幻小说,使之看上去不那么“科幻”。猫头鹰五年来经营最成功的科幻作品“时间回旋”系列三部曲,到目前为止销量已超过10万本。陈颖青坦言,在推出此系列的时候确实没有注明它是科幻小说,“没有了‘科幻’两字的隔阂,读者觉得很精彩,也没有意识到那是正正经经的科幻小说。”
  
  以台湾市场来说,科幻一直是偏小众的市场,并且“很难有机会变成畅销书的大众市场”,据陈颖青介绍,台湾文学领域各个特色市场的力量都还处于较弱的水平,小众的科幻小说创作力量更是捉襟见肘。今年夏天,台湾有名的科幻作家叶李华于交通大学开设的科幻研究中心宣告停摆,举办十年的“倪匡科幻奖”也因此停办。原因有很多,长期以来本土作者的创作力无法提升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在这里,没有土壤是一个原因,但如果读者没有这个需求,即使是引进的小说也会被假借着其他名义去营销。”借着科幻惊悚、畅销书等名义会让读者更容易接触到作品本身,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但从另一角度看,对于创作者而言却是一个无奈而残酷的现实,所谓的创作力,在这个时候被浇上一盆冷水,“我认为这是台湾在推广科幻小说时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一个科幻小说作者,即使目标不是出书,仅仅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若没有读者的话也会失去信心。”
  有的时候,文学会与电影互相拉抬,就像奇幻文学中《哈利・波特》的原著与电影之间的良性效应。然而类似的事情却似乎不常在科幻文学上发生,即使是当电影《侏罗纪公园》被轰轰烈烈引进,由远流出版社几乎同期引进的同名原著小说却没有擦出多大火花。科幻电影所强调的视觉场面让观众易于接受,却没能像《哈利・波特》之于奇幻小说那样全面地灌输“科幻小说很精彩”这个理念,所以在文字上没能让读者靠得更近一点。
  台湾现在能够出版的科幻小说,绝大部分仍旧是引进的。“姑且暂不提想象力,光是国外的作者在写科幻小说前做功课的专业度就让人佩服,当然这与国外读者相对高温的热度让作者更有激情是分不开的。”无论如何,外国作者长期以来不断推出打动读者的畅销作品,或许还可以拉动台湾科幻市场。2007年9月,野人文化出版社引进德国小说家弗兰克・施茨廷的科幻小说《群》,上下两册不分售,到2011年底已累计销售13万套,是台湾近年来卖得最好的科幻小说。野人文化总编张莹莹聊起此书时坦言,早在2005年签下书本版权的时候,并没有太清楚地意识到那是一本科幻小说,只是当成野人文化以“关于自然生态”为出版核心所涉猎产品,对她而言,它更倾向是一部以海洋生态为发展主线的灾难小说。
  
  几个月之后,野人文化引进弗兰克・施茨廷的第二本书《海》。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海》并不是小说,而是作者用惊悚小说的笔法来描述的海洋演化史。之前《群》的畅销,直接带动了《海》的销量,很多读者以为这是《群》的姊妹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那是一本科普书――一本好看的科普书。但这并不表明台湾的读者有多喜欢看科幻或者科普作品。陈颖青与张莹莹共同揭示的重点是:优秀的科幻作品是通俗而精彩的,是读者完全可以接受的文类。相对于科幻小说内容本身而言,读者抱有成见的更多是“科幻”二字。这也始终是科幻出版商们苦苦对抗的偏见。
  事实证明,有反抗就有进步。2011年临近年底,奇幻基地出版社将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改版重新出版,摒弃通常科幻小说封面饱含冰冷、武器、机械性等元素,请到3D插画师把书里重要人物的形象用近乎手绘的方式画出来,按照小说主角青年、壮年、老年的顺序将图画放置封面,贯穿三部曲整个系列,并用书衣、书盒加以包装,让书的品质充分透出来。据奇幻基地总编辑杨秀真介绍,这系列书重新包装推出,一方面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它在科幻小说界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另一方面,它也不仅仅是一套科幻作品,更是可以跨出科幻领域的文学中的重要一笔。
  博客来2011年度“十大好书”中吴明益的《复眼人》上榜。这本“2012台北书展大奖”得主之一的作品,虽然一度陷入“是科幻小说还是幻想小说”的争议当中,但其科幻元素显然让读者很受用。
  经典有机会重新包装,新作也可以通过良性的“包装”上市;读者对“科幻”的偏见非一日所成,想要突破却是朝夕之事。是种子总会发芽,只等破晓一刻。至少,我们已经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推荐访问:台湾 科幻 偏见 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