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比较火的社交软件_我国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研究

  摘 要:针对社交网络(SNS)存在的隐私信息泄露问题,通过实例对我国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进行研究。从用户的角度,通过实验和访谈对人人网和朋友网的隐私控制功能进行可用性测试和对比分析,发现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总体可用性比人人网稍好,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均存在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人人网需改进其隐私控制功能的集中式导航方式和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而朋友网则应改进其隐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导航方式和黑名单的设置功能。
  关键词: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可用性;测试;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393.092.3 文献标志码:A
  �
  Study on usability of privacy control functions in domestic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
  SHEN Hong�zhou���*�, ZONG Qian�jin, YUAN Qin�jian, ZHU Qing�hua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privacy disclosure in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the usability of the privacy control in domestic SNS was studi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with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interview, usability test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rivacy control in Renren and Pengyou were handl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ivacy control in Pengyou is better than that in Renre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Both of them need some improvements. Renren needs to improve its 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centralized privacy setting interface. Pengyou should improve its decentralized navigation of privacy control and the blacklist function.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privacy control; usability; testing; comparative study
  
  0 引言�
  因特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的出现,使得人们在因特网上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出于各种在线社交目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提供了许多真实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料、教育和工作经历、联系方式、照片、言论和在线活动等��[1]�。由于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连通性等特点,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更容易被窥探、收集和非法利用,用户因此遭受的损失和伤害也更大。很大部分的社交网络用户是刚成年的学生,甚至是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将会给这部分用户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2]�。因此,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业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很多研究者从技术的角度寻找社交网络的用户隐私保护途径。如Narendula等��[3]�认为所有用户信息都存储在一个管理域内可能导致隐私侵害行为更容易发生,他们利用分布式系统,来分散存储用户信息和数据,并明确地提出利用对等计算(Peer�to�Peer, P2P)技术实现用户个人数据的存取。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应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展开研究,从而为解决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问题提供建议。如Debatin等��[4]�通过对Facebook用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用户都知道隐私保护,但还是上传了大量的个人数据,用户对于隐私保护松散的态度是由用户网上社交的愉悦性、用户使用模式和一个类似于“第三人效应”的心理机制共同决定的。可见,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不同领域内学者的关注,研究视角也趋于多样化。�
  从社交网络的服务现状来看,用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控制功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必备功能之一,但这类隐私控制功能的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用户松散的隐私保护态度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社交网络当前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不足,用户无法轻松有效地使用这些功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的定义(ISO 9241�11),可用性是指在实际环境下,产品被用户使用于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5]�。具体而言,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目标的正确度和完整度;效率指用户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消耗资源(如时间)与正确度和完整度之间的比率;满意度则体现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和接受程度。对于信息系统和网络应用的可用性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张丽霞等��[6]�对鱼眼菜单进行可用性研究,除验证鱼眼菜单相对于级联菜单和单列菜单的优势外,更提出了鱼眼菜单可用性方面的改进建议。李倩等��[7]�和张�等��[8]�对网上银行的可用性进行了评测和研究,给出不少有助于提升网上银行可用性的建议。葛列众等��[9]�则对电子邮箱的可用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文献调研中,我们未发现对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本文综合运用科学实验和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人人网和朋友网的隐私控制功能进行可用性评测和研究,分析和对比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改进建议。�
  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工作综合运用客观的科学实验和主观的访谈评价。实验任务和访谈问题的设计依据明确,即对可用性中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的测量。其中,实验用于支撑有效性和效率的测量,访谈评价则针对用户满意度的测量,由实验者给出满意度的主观评分。�
  1.1 实验对象�
  本研究基于真实的社交网络,选取千橡集团的人人网和腾讯公司的朋友网作为实验对象。首先,这两个社交网络在我国处于行业领军地位。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研究显示,2011年第1季度中国社交网络活跃账号份额中,人人网占25.1%,朋友网占到18.1%,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三位��[10]�。其次,这两个社交网络在高校用户中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本次实验的实验者均为高校学生,两者比较契合。�
  
  1.2 实验任务和访谈问题�
  本研究的实验要求实验者分别利用人人网和朋友网的隐私控制功能完成5项任务,并且每项任务均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超时以未完成计。任务涵盖了社交网络的各类信息,包括用户基本资料(以电话号码为例)、照片、动态信息(以留言为例)、好友列表和黑名单设置功能。具体任务包括:�
  1)通过设置使您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2)上传一张照片,通过设置使该照片只能被您自己看到,而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看到;�
  3)进行设置让别人给您的留言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4)进行设置使您的好友列表只能被您的好友看到;�
  5)禁止某个人与您接触,包括禁止联系您,禁止看您的任何信息,禁止向您发出好友请求。�
  实验者完成实验任务之后,会被问及其对所用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满意程度,并依据主观感受给出评价分数。具体问题包括:�
  1)您认为该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好您的个人隐私,即您对它的放心程度是多少?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2)您认为该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易于使用的程度如何?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
  1.3 实验环境和人员�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因实验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实验采用同一笔记本电脑通过校园网接入因特网,实验时间段为2011年6月20日至7月1日的正常工作时间,且整个实验过程不受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扰。为避免学习效应的影响,对用于实验的社交网络顺序进行了刻意安排:一半的实验人员先使用人人网,然后再使用朋友网;另一半实验人员则采用相反的顺序。�
  实验和访谈共招募24位实验者参加,他们均为高校学生。从学历维度来看,实验者中有2位博士生,7位硕士生,15位本科生;从性别维度来看,实验者中有10位男性,14位女性;从年龄维度来看,实验者中28~32周岁的2位,23~27周岁的7位,18~22周岁的15位。24位实验者中,有18位每周使用人人网在5次以上,有22位每周使用朋友网少于2次。虽然实验者更熟悉人人网,但就隐私控制功能而言,所有实验者均表示几乎没有使用过,因此实验者对两个网站隐私控制功能的熟悉程度没有显著差别。�
  1.4 实验过程�
  实验由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管理,每次实验均按照如下过程严格执行:�
  1)工作人员向实验者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过程,着重强调实验目的是对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进行评价,而不是对实验者的能力进行评价。实验数据以无记名方式记录。�
  2)实验者完成个人基本资料的填写。�
  3)实验者在人人网(或朋友网)上逐个完成实验任务,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提供任何帮助。实验者的所有操作通过屏幕录制工具记录下来,供分析使用。�
  4)完成所有实验任务后,实验者根据使用感受回答访谈问题。�
  5)实验者重复3)~4),在朋友网(或人人网)上完成所有实验任务并回答访谈问题。�
  2 可用性评价�
  进行可用性评价的评价体系来自ISO 9241�11,围绕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3个方面提出的可测量的指标如下:�
  1)有效性,指任务完成数。�
  2)效率,包括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点击数和错误的点击数(偏离目标的点击)。�
  3)满意度,包括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放心度(1~5分)、用户感到的功能易用度(1~5分)。�
  
  
  实验全部结束以后,首先对实验视频数据和问卷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使用PASW Statistic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者在人人网和朋友网上实验所得的任务完成数、用户放心度和功能的易用度这3方面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原因在于,两个网站在这3个方面的数据可进行直接的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综合以上3类可用性指标来看,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总体可用性比人人网稍好,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均存在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以上这些可用性测试数据的背后其实有许多事实依据,均由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设计细节所决定��[11]�。通过对实验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到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下文将对该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一些改进建议。�
  3 可用性分析与改进建议�
  3.1 功能导航�
  功能导航在本文中是指社交网络上用于指引用户进入隐私控制各项子功能的菜单和界面。易用的功能导航应该具有明确的标志,使用的语言应易于理解,界面布局需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12]�。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导航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设置一个系统级的功能菜单,将用户引入一个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在这个界面里用户可以完成各种信息的隐私控制,本文将这种导航方式称为集中式导航。集中式导航比较适用于那些不会经常变化和控制粒度粗的信息,例如用户个人资料、好友留言等。第二种方式是将隐私控制的功能入口安排在各类信息的编辑或发布界面上,用户在编辑或发布信息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应的隐私控制界面,本文将这种导航方式称为分散式导航。分散式导航比较适用于那些变化比较多且控制粒度细的信息,例如照片和日志等。不同的用户会习惯于不同的功能导航方式,从对实验录像的分析来看,有些实验者会直接寻找集中的隐私控制入口,也有些实验者会从需要保护的信息入手。因此,社交网络的隐私控制功能应该综合这两种功能导航方式,综合考虑被保护信息的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3.1.1 集中式导航�
  在集中式导航的设计方面,朋友网的可用性明显优于人人网。实验数据显示,有87.5%的实验者使用了朋友网的集中式导航,而仅有50%的实验者使用了人人网的集中式导航。朋友网的集中式导航位置明确且容易找到,在“设置”功能菜单下面的“隐私设置”一目了然,用户只需要点击两次即可进入隐私设置界面。朋友网隐私设置界面的信息分类和页面布局也很比较清晰,这使得用户很容易就找到需要的隐私控制功能。人人网的集中式导航位置则不易找到,需要依次点击“账号”、“账户设置”和“隐私设置”才能进入隐私设置界面,而且其隐私设置界面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信息分类,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用户需要再次选择点击,进入新的页面后才能看到最终的隐私控制功能。以保护电话号码为例,在朋友网中,用户只需要点击2次即可发现目标功能,但在人人网上,用户需要点击4次才能发现目标功能。�
  作为社交网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隐私控制功能集中式导航的入口必须清晰了然,易于寻找,菜单层次最多不宜超过3层。隐私设置界面中的信息分类须清晰合理,且应该对每个分类中详细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和易于理解的说明。页面布局须合理,不宜再增加页面,以免增加功能的复杂度。具体就人人网而言,建议人人网突显“隐私设置”菜单项的位置,可直接将该菜单置于“账号”菜单下,保证用户点击1次后即可轻松发现隐私控制功能。同时,建议人人网重新安排隐私设置界面的信息分类和页面布局,将“个人主页”、“打招呼、好友申请”和“站外搜索”里的信息项直接置于隐私设置界面,每个信息分类配以解释说明,且通过JavaScript控制每个分类细节内容的显示。最后,人人网遗漏了对好友列表的隐私控制。根据Zheleva和Getoor的研究发现,即使社交网络允许用户保护隐私信息,但如果用户的好友关系和群组关系是公开的,用户的许多隐私信息依然可以被推断出来��[13]�。因此,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个人信息,好友列表也应该受到隐私保护。�
  3.1.2 分散式导航�
  在分散式导航的设计方面,人人网的可用性要优于朋友网,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人人网提供的分散式导航较好地完成个人信息的保护。人人网的隐私控制功能为重要的信息分类均提供了分散式导航入口,包括个人资料的维护界面和各项动态信息的维护界面(如留言、照片、日志等)。尤其对于需要细粒度控制的信息,比如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人人网均提供了独立的隐私控制功能项,很好地满足了用户对隐私控制的需求。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导航有不少缺陷。首先,只在个人资料编辑和日志管理的界面上提供了入口,没有覆盖到用户所有的信息类型。即便是这两个已经提供了的入口也只是简单地将用户引入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缺乏细粒度的控制。对于照片和日志这样的信息,用户需要的是更加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即要能够对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进行隐私控制,让这些信息被合适的用户看到。然而,朋友网只在隐私设置界面一个地方提供了相册和日志的隐私控制选项,且隐私控制效果只是简单地作用于所有相册和日志。研究发现,朋友网的相册和日志数据会同步至腾讯QQ空间,在QQ空间上存在对于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的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这种设计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QQ空间与QQ聊天工具是强关联的,它们的设计初衷并不完全是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许多用户名会以昵称的形式存在。而朋友网则号称是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将这上面的照片和日志同步至QQ空间显然是不合适的,会造成严重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况且,在朋友网上还不存在细粒度的隐私控制功能。�
  隐私控制功能的分散式入口,不仅为用户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更可以实现细粒度的隐私控制,这是集中式的隐私控制功能无法实现的。分散式入口在设计时应该尽量涵盖所有的信息分类,以满足用户对各项信息进行随时保护的需求。同时,分散式入口应该置于信息编辑或发布界面的显眼位置,以方便用户随时进入相应的隐私设置界面。朋友网首先应该明确与QQ空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对于用户在朋友网上发布的照片和日志,不应该直接同步至QQ空间,至少应该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同步。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应该提供单独的隐私控制,让用户可以控制到单个相册和单篇日志能被什么样的人看到。对于那些不需要细粒度控制的动态信息,如留言板、分享和好友列表等,均应该在各自的维护界面上提供分散式的隐私控制入口。�
  3.2 黑名单功能�
  黑名单功能是一种较强的隐私控制手段,用户可以利用该功能禁止别人对自己所有信息的访问权限,包括禁止查看自己所有的个人信息,禁止别人搜索自己,甚至禁止别人向自己发出好友请求。就黑名单功能而言,朋友网的可用性远远不如人人网。根据实验数据,人人网黑名单设置任务的完成率是83.3%,而朋友网黑名单设置任务的完成率仅为�58.3%,�这严重影响了朋友网的平均任务完成率。首先,朋友网黑名单功能的实现方式单一,只有通过点击对方主页左下角的“加入黑名单”链接来实现。其次,朋友网中对于黑名单功能实现方式的解释也比较模糊,且不准确。解释中提到可以点击对方主页左下角的禁止图标实现该功能,但事实上对方主页左下角根本没有这个禁止图标,用户很容易被误导,因为用户更倾向于寻找那个禁止图标。�
  建议朋友网的黑名单功能除了目前的实现方式之外,应该在该功能项的界面上增加输入框,允许用户直接输入需要加入黑名单的用户名,因为这种方式更为直接和简单。此外,朋友网应该改变并纠正其对黑名单功能的解释,利用图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朋友网应该在个人主页上“加入黑名单”链接之前加上图标,以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该项功能。�
  4 结语�
  社交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使得人们的个人信息和在线行为非常详细地展现在互联网上,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一旦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尽管社交网络都提供了隐私控制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可用性不太理想,影响了用户隐私保护的效果。本文通过科学实验和访谈获得定量数据,对比研究人人网和朋友网这两个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发现朋友网隐私控制功能的总体可用性比人人网稍好,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人人网需改进其隐私控制功能的集中式导航设计,并需更加合理地设计其集中的隐私设置界面;而朋友网应更加关注其隐私控制功能分散式导航的设计,厘清其与QQ空间的关系,完善隐私控制功能,还应该改进其黑名单的设置功能。本研究成果可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提供参考建议,有助于提高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隐私信息。
  �参考文献:�
  [1]
  胡启平, 陈霞. 试析社交网络环境中个人隐私保护[J]. 信息网络安全, 2010(8):43-44.
  �[2] 李响. 社交网站:开放中隐藏危险[J]. 信息网络, 2008(6):56-57.
  �[3] NARENDULA R, PAPAIOANNOU T G, ABERER K. Privacy�aware and highly�available OSN profiles[C]// WETICE�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9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Infrastructures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0:211-216.
  �[4] DEBATIN B, LOVEJOY J P, HORN A K, et al. 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9, 15(1):83-108.
  �[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S]. Genev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 Standardization, 1998.
  �[6] 张丽霞, 梁华坤, 傅熠, 等. 鱼眼菜单可用性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2):706-710.
  �[7] 李倩, 孙林岩, 吴疆, 等. 个人网上银行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价[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6):99-102, 113.
  �[8] 张�, 毛基业. 网上银行可用性测评[J]. 信息系统学报, 2008, 2(1):55-65.
  �[9] 葛列众, 王宇轩, 王琦君. 电子信箱的可用性实验研究[J]. 人类工效学, 2010,16(1):9-13.
  �[10] 董旭. 2011年Q1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EB/OL].� [2011��07��20]. http://www.省略/cache/1338/101878.html.
  �[11] LEE S, KOUBEK R J. The effects of usability and Web design attributes on user preference for e�commerce Web sites[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0,61(4):329-341.
  �[12] NIELSEN J. 可用性工程[M]. 刘正捷,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3] ZHELEVA E, GETOOR L. To join or not to join: The illusion of privacy in social networks with mixed public and private user profiles[C]// WWW�09: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New York: ACM Press, 2009:531-540.

推荐访问:可用性 社交 隐私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