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四化两型是什么

  [摘要]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要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及时地更新知识结构,而且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本文以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为背景将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切实提高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 “一个中心,一个环节,三个层次”教育模式,以利于培养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关键词]四化两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18-03
  高等农业教育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提出了以满足农业科技技术需要为出发点、以应用综合能力为指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和综合能力并非仅指单纯的应用性技术操作,而是包括一般专业能力以及适应各类相关职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包含了相当的人文素质。对省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人才”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且能够自愿、自觉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从而实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湖南“四化两型”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目前,我国地方农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轻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1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存的问题
  1.1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我国地方农业院校多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高校调整中,由综合性大学分离出来的农学专业与一些农业专科学校组合而成的单一的农科学校,或是在世纪之交由中专层次的农校升格而成,湖南就是典型例子。这些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在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来虽然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得到了调整、丰富和发展,但在整体构建上,很少有文史哲等专业,也就无法像其他普通高等综合大学一样有效利用资源,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2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的和谐人。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为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爱农并愿意投身农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农业专门应用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高等教育对人文精神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受历史惯性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地方农业院校仍局限于培养具备相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重科学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尤其在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农业院校更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学校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1.3学生本身认识不足
  由于地方农业院校所设专业以自然科学类为主,专业课程教育使他们更加缺乏获取人文知识的动力,忽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排斥人文类课程,在人文类课堂教学时迟到或随意缺席现象严重。而正是这些学生人文知识非常贫乏,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一些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缺乏了解,更甚者一些大学生看不起农民鄙视农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热情,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实施文素质教育,是地方农业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1.4忽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些地方农业高校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却忽视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地方农业高校人文学科基础弱,一方面,受学科、专业发展的制约,地方农业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相当缺乏难以承担起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不到20人却承担着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年鉴显示,在普通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量的48.3%。无可非议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学历层次较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掌握信息较多,给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他们大多数人缺乏人文意识,对“三农”也缺乏基本的了解,更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同学们甘愿服务“三农”的情节。
  1.5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任何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都必须落实到学校课程的改革上。纵观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显性或隐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没有形成既具有普适性又适应各校校情的课程体系,对湖南高等农业院校调查后发现许多人文类的必修、选修课或难以开设、开足课,或只能实施大班教学,学生是否来上课也没有严格的考查制度,迟到缺课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成为了制约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寻
  纵观我国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反思我国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结合对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笔者提出构建“一个中心,一个环节,三个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利于培养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1)“一个中心”,即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为中心并将其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也应该成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兴趣,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换而言之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对高等农业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二者相互补充,高等农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才能统一起来,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爱农并愿意投身农业事业的情怀。所以我们必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在地方农业院校的基础地位,确立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2)“一个环节” 即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教师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质量保证,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由于传统的地方农业院校人文学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特别是现在的青年教师人文素质有所欠缺,有一部分教师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尤为严重的是不少教师缺乏对三农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必须要广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使广大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对三农全面的认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我们必须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学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一定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保证新进人员职业道德高尚,具备教师基本功,并有心致力于农业高等教育,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应将师德修养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此外高校的管理者也应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换而言之管理层应该多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环境,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紧紧连在一起,增强职业归属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3)“三个层次”,即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把人文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课堂);第二层次(辅课堂);第三层次(社会大课堂)。①第一层次(主课堂),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进入主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体系。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革课程设计与设置,构建、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低年级加强通识教育,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涉农的选修课,如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中国农业等内容的课程,并赋予相应的学分,使这些课程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部分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同时辅修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样既可以保证专业技能教育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坚守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更能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摆正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此外学校在充分研究高等农业校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特殊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课程,将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资源建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形成质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也应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他非农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交换,或者共同开发建设一些课程教学资源,共同构筑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更广范围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②第二层次(辅课堂),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建立第二课堂体系。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堂。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如同一种文化的“颜料”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大学的教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像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和电影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邀请一些知名校友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如袁隆平等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专家讲座和报告使同学们产生共鸣,在更深入了解三农的同时也间接的提高了人文素质。③第三层次(社会大课堂),即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涉农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丰富自己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农、服务农村的情节,让他们觉得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上自己将来将大有作为。此外对实践活动教育成果进行深入宣传和充分交流,鼓励并组织以发表文章、交流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让参与成员与未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悟,其不可替代的生动、深刻、真实、感人的特点,获得更大的受众辐射面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人格健全,绝非一个“单向度”的人,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就需要重视、加强、改进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下,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不仅是对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更期待培养出大批推进“四化两型”实现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所需要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4(4):4.
  [2]舒解生.试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姚天行.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9).
  [4]石亚军.论人文素质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5]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全科学版),2007(9).
  [6]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1).
  [7]王遵义.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3.

推荐访问:农业院校 湖南 素质教育 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