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原因分析_后现代主义视角

  摘要: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就逐步地全面展开,至今已十一年,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开发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不少困境。本文试图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考察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原因,经过分析发现,其出现困境的原因主要为结构主义的负面影响;对知识与权利关系的认识不到位;“物化”现象的侵袭;等等。用后现代主义这种全新的视角看问题,为我们提供观察和超越表象的全新视角,有利于我们更深一步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对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解决对策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校本课程开发;困境;原因分析
  以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困境原因的研究,大多是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层面来分析,有时我们站在事情本身很难看到其问题的症结。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某些理念与校本课程、重视多元文化及去中心化等理念相吻合,站在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个哲学高度来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原因,会是一次新的突破,带来新的观感体验,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超越表象的全新视角。因此,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原因,会更深一步把握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应注意,后现代主义这一哲学思潮在运用它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理性客观地运用它来解决我们校本课程的实际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精神主旨在于摧毁现代主义封闭、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试图超越现代主义所奉行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主义、中心主义、权威性话语等理念。主张消解中心性霸权思维,倡导尊重社会文化所存在的异质、特殊和多样性的现象与价值;提出多元中心、多元伦理并存的观点;排斥知识与真理中立客观的立论,提出知识与权力、真理与权力渗透交织的观点。在当今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教育环境中,后现代主义以其深刻的批评性精神使我们能够更为清醒理智地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困境
  (一)校本课程开发
  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的失败使人们开始关注自下而上的“草根式”课程改革,以期待课程改革的成功,至此,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被人们所追捧。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提出,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
  2001年,结合国际背景和我国课改的实际情况,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此拉开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帷幕。
  (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困境
  在现实中,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并不理想,以河北省为例,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根据调查,其比重占到了总学校数量的95%;只有两所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比重为5%。使得校本课程难以顺利进行下去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学校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意识和能力欠缺;课时安排排满了国家必修课,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校本课程;以高考为中心,过度关注升学率;财力、物力支持不够,行政机构没有重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等。其中,70%的人认为高考是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制约因素;67.5%的人认为财物力的不足、学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阻碍校本课程开发;65%的人认为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缺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因此可以看出,高考、升学率的负影响;财物力支持不足;校长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发能力;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境因素。
  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结构主义”的负面影响
  “结构主义”是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思想,也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的主要对象,透过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可以清晰看到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原因。
  1.关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学科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结构主义的思想中心是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完整而自律的实体,通过保留系统结构的同时,转化其面貌特征以适应新的条件,可见其最大原则就是注重“结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注重“整体”,认为“整体”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唯一途径;强调“关系”,认为现实是存在于事物间的关系之中;消解主体,由“主宰万物的人”变为系统内的一个成分;自律性封闭,“整体”“系统”被认为能自我维持、走向封闭;系统转化,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的已知结构,……毫不例外,都是转化系统”。
  2.“结构主义”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结构主义在20世纪以来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同时它也有其消极作用,对于校本课程而言更是产生了副作用。
  (1)过分重视关系结构,忽视主体,使得教育中“见物不见人”。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被定位到个人之外的结构之中,所以教师和学生被排除在中心之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教师与学生等,但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师生都融于所谓的结构中,起不到应有的主体作用,师生被剥夺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参与其中的体验乐趣,降低了师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从而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过分强调线性结构。车里霍尔姆斯把“结构主义”归结为一种“认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批判了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批判他们把“非线性结构”化为“线性结构”,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完全遵循于技术理性,过分的强调线性结构而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中隐性、非预期的因素,使得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僵化、操作化;过分的强调线性结构而忽视开发中的情感体验、文化因素和人文关怀使得师生并不乐于开发校本课程,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3)二元对立思维的制约。结构主义中充斥着二元对立思维,诸如理解与知识的对立、运用与理解的对立、分析与运用的对立、综合与分析的对立、评价与综合的对立、学科中心学习与学生中心学习的对立等。这种思维方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运用中是可怕的,例如,校本课程开发当中最大的困境之一是高考评价制度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矛盾,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补充的,校本课程开发与高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人们常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两者对立起来,常常过度地重视国家必修课而致使没有精力与时间去开发校本课程,从而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知识与权力关系认识的不到位
  1.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后现代主义中的后结构主义代表者,他提出权力批判的思想,把批判的视线投向了教育领域。在福柯看来,权力的运作并不总是赤裸裸的暴力,而往往是与知识和真理纠结在一起的,同时,权力又是和话语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话语(discourse)就是这样一种知识与权力构造。
  在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的权力往往大多时候掌握在国家手里,即使我们国家在新课改当中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决定权力下放,但现实中校长与教师的权力大多并没有真正落实,权力下放成了“一纸空文”。有些地方即使权力落实了,大多数校长教师们也没有能力用好这个权,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困境的重要原因。
  2.教育权力机构对于知识的认知偏差。从学校课程知识分层的角度来看,知识可分为“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高级知识”是指由符合一定时期占优势地位的特殊社会利益集团所制定,并通过一定力量使之合法化的标准的那部分知识。“低级知识”则是指受到正统知识标准排斥和压制,得不到正式传播的知识。
  而校本课程往往重低级知识,轻高级知识。在知识论嬗变的过程中,校本知识由于不符合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的现代知识标准,是不可检验的,不可证伪的,曾长期受到知识政体的排斥和压制,教育权力机构对于校本课程的如此认识与“定位”,加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三)“物化”现象的存在
  “物化”是后现代主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提出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世界,虽然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但是不能摆脱这个世界对于人的控制;同时,泰勒把人变成了可计算化的机器,导致人格的支离破碎。整个世界是“物”的世界,看不到了人的存在,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情况。
  “物化”现象其实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我国也同样存在着“物化”,正是“物化”现象的侵蚀,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陷入了困境,师生被庞大的“高考制度”所牵绊,忙于学校设置的各种繁重的必修课当中,全体人员像一部机器般每天不停运转,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完全为这些“物”所服务,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开发真正促进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
  四、小结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原因,有利于我们冲破封闭式的结构主义思维,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关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关心人类的存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助于我们厘清知识与权力的本质关系,使国家逐级放权,同时使教师增权赋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权利共享;帮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与警觉,培养批判性思维,防止“物化”的侵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家长的教育维权意识与参与教育的能力,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让家长们积极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因此,站在后现代主义的高度来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困境的原因,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将给我们的校本课程研究带来深远影响和启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解决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01
  2.王莉莉、王小丽,《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构师生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3.02
  3.浅沼茂,《后现代与课程》[M],东京:米库尼出版,199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6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2001]17号)[Z].2001
  6.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7.Cherryholms,Cleo(1988).Power and Criticism:Post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i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8.[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0.卢卡奇、林章志、任立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150
  【责编 田彩霞】

推荐访问:后现代主义 视角 困境 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