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谈谈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摘要:人民公社初期实行的是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当时只所以被提倡是因其带有共产主义的萌芽和具 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思想,这种分配制度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由于社会主义道路本身的曲折探索、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脱离国情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和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地估计超出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这种分配制度仅仅三年多时间就被废止。
  关键词:人民公社 初期 分配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实行过多种分配制度,其中人民公社初期实行的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建国以来分配方式在平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典型。
  一、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的提出
  1958年秋,人民公社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除了个别地区外,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组成了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人民公社的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9%以上。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是大,二是公。“大”的意思是,它比农业社规模大,人多地多,财力物力雄厚;它比农业社包括的方面多,范围广。它已经超出单一农业经济组织的范畴,而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政社合一的统一体,成为当时新的社会基层单位。“公”的意思是它比农业社更加集体化,扩大了原有的集体所有制,并且增加了若干全民所有制成分,由于实行了部分供给制措施而带有某些共产主义的萌芽。
  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人民公社后,由于公社不仅组织规模大,而且经营范围广,工种复杂,部门众多,既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又是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如果再按原来的分配方式,则各部分和各工种之间如何评工记分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农业劳动也因劳动调配的频繁而在计算工分上难以进行,人民公社需要新的分配制度。1958年8月产生了人民公社第一个章程《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章程明确规定该人民公社实行工资制的同时,实行粮食供给制。这样,一种新的分配制度——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随着人民公社的出现而产生。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一出现,立即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并迅速推行开来。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谈到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他说:我们民主革命时期过了22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搞供给制,我们就依靠这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但是进城后,我们对资产阶级法权观点不自觉,把薪水制说得神乎其神,于是按等级发薪水,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坐椅子有等级,办公桌也有等级。这样一来,脱离了群众。他又说,进城后搞薪金制虽也不可避免,但缺点是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我就不相信实行供给制人就变懒了,发明创造就少了,积极性就低了。
  二、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性质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第九章谈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决议》认为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分配制度是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过渡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最好形式。《决议》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尽地阐述。从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角度来看,《决议》认为由于当时社会产品还不是很丰富,实行部分工资制可以使劳动多、体力强、技术高、态度好的劳动者多得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鼓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劳动技能。实行工资制还可以使人们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自由选购商品,既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又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当时的供给制主要有粮食供给制、伙食供给制和基本生活供给制三种类型。实行供给制可以解决农民几千年来所发愁的吃饭问题,“吃饭不要钱”,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最可靠的社会保险。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既照顾了劳力多而人口少的户,又照顾了劳力少而人口多的户,使全体社员在生活上逐步走上共同提高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分配给社员的消费总额中,工资制和供给制在整个分配制度中的比重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调整。随着生产的发展,供给制的比重就要逐步扩大,供给的标准就要逐步提高。
  人民公社的供给制是按照需要来进行分配的,它包含了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因素。但当时实际情况是供给的消费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远没达到丰衣足食,离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还很远。并且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工资制在长时间内必须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供给的范围小,主要只是解决“吃”的问题,供给范围不可能想扩大就扩大。当时的生产水平不高,物资不丰富,完全取消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或者过分扩大供应范围都是不正确的。
  三、几点思考
  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这种分配制度跳出了土地改革之后小农经济的束缚,完成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但人民公社初期分配制度由于提倡平均主义,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消极作用显而易见,原因分析如下: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
  在当时情况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个人及当时的中央领导层并没有明确的认识。1958年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除了政治挂帅和群众运动外,在实践上仍然按照苏联模式中的公有制形式在行动,结果创造了以“一大二公”单一所有制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和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加上自然灾害,使我国进入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面对严峻形势中央进行了调整,但在认识根源上并不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不正确,而认为经济生活中的严重困难是工作中出了问题。虽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决不能动摇”的框架下艰难进行。加之人民公社初期缺乏典型试验,不是分期分批地试点,而是全国一哄而上,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二)平均主义大锅饭
  以吃饭不要钱为特征的供给制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一分配制度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对外需要完成政府确定的农业税和主要农副产品的征收,对内它既要满足每个村落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给),又要对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给与微不足道的鼓励(工资),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要给与丧失劳动力的成员一定的补助(公益金)。另外,像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保险,以及水利资源、道桥维修与建设等等都需要生产队来主持的。这样多的要求和任务,对于基础经济十分薄弱的生产队来说,实在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生产队在收入分配安排上唯一选择的只能是缩小社员收入差距,重新回到平均主义的道路上来。其次,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因认识上的偏差而对供给制的肯定、倡导和推动。再次,农民平均主义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时一味强调公平,不是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劳动者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而是相信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
  (三)盲目冒进,缺乏经验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不长,缺乏经验。薄一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作过重要评论,他说大跃进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分配制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用分配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并利用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去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吃透国情,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否则就会出错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薄一波.若千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人民公社 分配制度 初期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