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主流备课模式的认知误区 狂犬病认知误区

  摘要:集体备课是目前高校教研活动的主流理论模型,越来越多的教学团队开始以集体备课为指导思想对教研活动展开新一轮的改革,但在这优秀的理论模型背后,实际的应用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呈现出有名无实的怪象。本文将以纠正对集体备课的认知,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为切入点,对集体备课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力求为改善目前高校教研备课活动的现状,端正教学备课理念抛砖引玉。
  关键字:集体备课;个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从高校教学备课的发展历程来看,备课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的个体备课到集体备课的转变。目前,在以集体备课为主,个体备课为辅的主流备课模型的指导下,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效果却并没有得到预期性的提高,集体备课的操作现状逐渐呈现出有名无实的怪象。本文将以纠正对集体备课的认识,走出集体备课误区为切入点,对集体备课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力求为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端正教学备课理念抛砖引玉。
  一、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相互独立,互为前提
  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产生依赖心理,有些教师觉得有了集体备课之后,就不再需要独立研究教材和教学设计,只等着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能写出统一教案,以此作为一劳永逸的教学材料。教师对集体备课概念的模糊理解是造成这种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我来重申一下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是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之上,以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在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最终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策略等达成基本共识,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个体能力,提升课程的传承度的一种备课方式。
  因此一定程度的个体备课是做好集体备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个体备课的深度和效果将决定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成效,很多课程团队在提倡集体备课的同时忽视甚至忽略了个体备课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对集体备课概念的不清晰。
  二、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而不是制作文案
  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只停留在文案统一阶段,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对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案例选择、作业布置等做一个统一文案的过程,当有了这些统一的文案之后,就可以长期围绕这些文案进行教学,这其实歪曲了集体备课的内涵。
  制作统一的文案只是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不是单纯的备文本,而应是对不同课程、不同教法、不同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简单来说,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带着问题参与其中,而这些问题就是集体备课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五点入手:一要研究教学对象;二要研究教学目标;三要研究教学内容;四要研究教学方法;五要研究教学反馈。
  在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集体备课或许改名为集体教学设计会更为容易理解。
  三、集体备课过程的精髓在于差异化研讨
  有的教师排斥集体备课,原因是自己的观点在集体备课中得不到肯定,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会被强制修正掉。这种现象也反映了集体备课现存的一个严重误区,即老师们认为集体备课是以统一思想为目的的备课行为。我认为集体备课的价值不是为了形成统一的思想,而应是差异化的研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团队交流包容度,如果是抱着形成统一思想的目的,则在探讨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一定的排他情绪和纠正意味,这在研究中是不可取的,集体备课真正的价值在于备课过程中不同教师的不同思维的碰撞,这种差异化的讨论能够对每一位参与备课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取长补短,因此集体备课一定要强调并且鼓励不同的思维碰撞,没有区别的教育教学思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意义。
  四、集体备课和个性化教学并不矛盾
  有很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为了规范教学而产生的管理手段,所以集体备课之后所有的教师都要统一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这是不准确的,教学不是生产流水线,同一的标准化教学会导致教师灵性的丧失,学生也会因此成为标准化的商品,这完全与生本教育的思路背道而驰。所谓的规范教学是一种教学框架要求,而不是教学实施的细则要求,真正的规范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按照科学的思路展开教学行为,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操作的细节上则应该放开尺度,因材施教,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也有教师反过来认为既然是个性化教学就不需要进行集体备课,这个理解也有偏差,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提高个性化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个性化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以在集体备课中相互分享,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五、做好多轮的集体备课
  只做课前集体备课,这是集体备课另一个常见的误区。集体备课不单单只为上好一堂课,更是为了通过研讨和交流达到提升教师素质,完善学校教育资源的目的,而检验集体备课各项成果的最佳环节恰恰是在教学实施之后,因此教学过程之后的集体备课更能体现教学中的问题和成果。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体系至少要包含这样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备课环节,甚至可以有更多的第三轮、第四轮的备课操作。
  本文对集体备课进行了一次从概念到内涵的整理和分析,针对常见的理解误区归纳了以上六条观点,希望上述的分析能帮助广大教师对集体备课重新展开认知和重视,只有真正理解了集体备课,才能更好的从行动上发挥它所带来的价值,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如何更好的开展集体备课,提升备课质量也必将会成为校本教研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因为它真正关系着教师能力的提高,关系着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atricia L.Smith,Tillman J.Ragan.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亚萍,王芳,郑金洲.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备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锐,孙秀伟.让集体备课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J].青年教师
  [4]侯全民.集体备课的原则[J].教书育人
  [5]于明.关于集体备课的思考[J].校长月刊
  [6]权淑兰.聚焦教师备课,关注教师能力[J].宁夏教育

推荐访问:重审 备课 认知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