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落实,作文之道:新闻大求真禁止事项

  “失真”,已成为眼下中学生作文的一大痼疾。具体表现为:题旨题意胡贴乱套,情感表达胡扯乱翘,素材内容胡编乱造,言语组织胡说乱俏。现以江苏近三年语文高考作文中的现象为例做一分析。
  题旨题意胡贴乱套。2008年高考要求以“好奇心”为题作文,成千上万的考生以牛顿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到脑袋而产生好奇心来说事,认定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因为好奇心。更有甚者,将好奇心作为一切成功或失败的唯一因素来叙写或议论。2009年高考要求以“品味时尚”为题作文,不少考生尚未明了何谓时尚,就凭空将品味时尚提高到理想、人生的高度,如:“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理想;品味时尚,就能不断地创新发展;品味时尚,社会和人生的前景会更加灿烂”。2010年高考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作文,出现一大批把“绿色”完全当作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一色来描绘或阐述的文章,要么就是空泛地对所谓“绿色心灵、绿色精神、绿色世界、绿色未来”大加联想或评论。
  情感表达胡扯乱翘。面对命题,不讲内在的逻辑关联,急急忙忙地“走高空、玩玄虚”,特别是在文章结束之际,“翘尾巴乱拔高”的现象很普遍。说绿色生活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誓旦旦而不得要领;写品味时尚,品的却是唐诗宋词,有诗情画意却非时尚本意;谈好奇心,说好奇心就像是灵魂附体般一有百有,情深意切但毫无道理可言。
  素材内容胡编乱造。以“好奇心”为题,说“古之圣人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完生命的全程,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让他们的名字流传千古。屈原投汨罗、司马迁作《史记》、苏轼诵赤壁都是因为好奇心……”以“绿色生活”为题,说“绿色生活就是居所的墙要刷成绿色,地板要铺成绿色,吃带绿色的食品,穿有绿色的衣服,更要紧的是,要有一颗绿色的心,做一个绿色的人”。以“品味时尚”为题,就说“善良作为一种时尚是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的,高尚的人最时尚;另类作为一种时尚是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与众不同的人最时尚。时尚是经典的代名词,时尚是发展的大方向,时尚是理想的落脚点”。
  言语组织胡说乱俏。就是采用“无厘头”的方式,把事先熟记下来的一个个或一段段颇具文学色彩的语句直接粘贴在作文最显要的地方,独立地看,表达颇有韵味,很煽情,可言语内容既不与文题挂钩也不与前后相连。以貌似深刻、深切、深情的言说来掩饰从内容到思想的苍白与乏力,就是想以宏大叙事或言说来遮掩内心的贫瘠,俏丽的言语之中包含着一种忽悠人的取巧心态。
  多方面的“胡乱”,使作文只剩下看似完整和貌似华美的架构和躯壳,失去的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真”字。追求“真”“善”“美”,本是一切作品的思想标准,单就作文而言,“真”也理应是“善”“美”的前提。
  事实上,作文的真实原本就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与表达两方面看,牵涉到立意、材料、语言等。其中,表情达意的真实是刚性的,素材材料的真实是柔性的,由于前者不能虚假,后者允许虚构,这就涉及到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真实,更多的是对作文的思想、情感的要求;虚构,则偏重于写作的形式、技巧。介乎两者之间的,无疑就是内容与表达。实写之“真”与虚拟之“真”构成了作文真实的两翼。而无论哪一种真实,又都必须是“符合题意”的真实,因为作文的要求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写作的要求。绝不能将从属于教学行为的作文混同于完全是文学创造的写作。作文可以借鉴或借助文学创作的虚拟手法,但必须以保证真实为前提。因此,作文写的是不是题意的所指或能指、表达符合不符合材料内在的意蕴,可谓作文真实的第一要旨。
  由于作文的内容与表达、写作的真实与虚构,总是彼此渗透互为作用的,所以优秀作文总是既真实又耐看的。
  从当下同学们作文的情形看,写不出或写不好规范的切题、合体、明意的作文,不在少数。近年来,那种不伦不类空灵浮泛的议论或抒情大行其道,具体表现为:华美的辞藻时不时出现在飘逸的行文之中,不确定的甚至晦涩的提法、说法置于全文的醒目之处,貌似富有思想或哲理的排比句凭空而出。但其中又有不少是文不对题,甚至说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连作者本人都是云里雾里。以伪深刻来掩饰真苍白,用空论道来替代实见解,这已成为当下学生作文虚空的通病。病之根乃应试的急功近利,病之源则是冲着作文考试的等级标准来谋划得分之道。
  从考试作文的要求看,关注社会、关照生活、关联自我的意图和价值越来越明确。同时,包括文体自选在内的开放性,都给作文真实地再现或真实地虚构预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作文求真,并不意味着内容的虚构与立意的真实是一对矛盾。真实,既可以是写实性的,也可能是虚拟式的。因为虚构是想象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艺术创作典型化的基本手法之一,所以,虚构的材料同样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切合题意的情况下编写故事、寓言,作文同样可以体现生活的真实和感情的真挚。
  面对作文普遍失真且必须实事求是加以解决的现实,很有必要对各类作文做是否“真实”的界定,这个标准应包括:作者的身份、题目的所指、情意的存现。这三个方面又是互为关联、彼此渗透的。
  同样的一个作文题,由不同时间段或年龄段的人来写,其“真”必各有不同。无论是性情还是体会,也不管是认知还是思想,作文是否真实、真切,总归要与作文的人即作者对上号。如果说作文不符合题意题旨是一种“错位”的失真的话,那么,表述的情形或表达的见解,如既不符合作文作者本我的身份也不契合文中那一个形象的“我”的特点,就明显是一种空虚的“编派”了。
  在明了文章应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前提下,同学们要借助必要的虚构,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会,准确、明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既不满足于停留在表象文字之上的所谓情真意切,也不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先生在《什么是“讽刺”》中关于讽刺的真实性的阐述,言简意赅地道出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要从源头上改变“曾有的,写得不真实;会有的,写得很乏味”的现状,就要更为深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讲求有思想、有个性、有深度的表达。认定作文之“真”,无非是真材和真情两大方面,一旦两者自然融洽,求真也就落实到位了。

推荐访问:作文 之道 求真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