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学”研:校本教研亟需关注的领域】 校本教研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显示了校本教研的巨大魅力。然而,当我们审视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时不难发现,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似乎过分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有所忽略。如果仅仅从“教”的层面吸取营养,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教研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站在“以学论教”的立场上审视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偏向背离了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生为本,应关注校本“学”研,其中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研究“学心”:走进内心,激发学习之爱
  在福建省建瓯市川石中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反映:“学生不学或不想学怎么办?”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学生不学或不想学”的原因:是基础太差(跟不上),还是目标、动机不明(不想学),或是家庭、社会的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创造之工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某某老师,才喜欢其所任教的学科。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真心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
  二、研究“学情”:因“生”制宜,提高教学之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到:“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作一片港湾,新知识比作一艘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以实现掌握学习;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教师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能关注到25位学生。在这条科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在课中关注学生的顺序是:先是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其次是学习中等的学生,最后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一节课下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的百分之七八十,那么中等和优等生掌握的就更多了。
  “明”师出高徒。教师“明”在哪里?就“明”在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然后因“生”制宜,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课中不知,课后也不想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教师心里没有底,那么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一句空话吗?
  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不同的年级学段、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师们都必须有“扶”“牵”“放”的意识。如,起始年段(如小学低学段)或学生刚开始接触不同学科的内容,教师就应该示范性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手把手”教学生把课本读通、读懂。
  在导读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好一份便于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时,教师能够及时到位地点拨、启发、引导。
  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教学的四个“三”。“三不讲”:会的不讲、能会的不讲、教了仍不会的不讲;“三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每堂课应该有1~2个核心问题,最多不超过3个,核心问题不宜多,这样才能有时间让学生研究深、研究透)、疑难问题必讲、方法问题必讲(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最为缺少的内容,课堂上我们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积累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活动的经验也是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知识);“三到位”:讲练到位(当堂巩固,分层布置作业,及时批改反馈)、点评到位、纠错到位;“三要学”:大多数内容要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还有困难的内容要同伴互助,互助仍有困难的才要老师点拨、精讲。
  三、研究“学法”:授之以渔,达成“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注重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将课堂和学习交还给学生”的内涵,把教师唱主角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的课堂;把以老师教为主的课堂转变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师应遵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在放手让学生去学的同时,积极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把启发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来做。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
  以往看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的“表演”,好的课堂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示,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哏”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初衷。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自我展现,其实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和自主学习权,将本来充满智慧潜能的学生降格为信息接受器和处理器,导致了高耗低效的学习状态。而高效课堂以学生是否学得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只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才会成就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这是高超的教学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校本教研要关注学生学习研究,并非要割裂“教研”与“学研”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相通的。我们只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呼唤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感受专业成长的同时,进一步把“学研”纳入视线,让“学研”从校本教研的后台走出来,真正能够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

推荐访问:校本 教研 亟需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