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的聚集经济 [鄂西北竹房城镇带产业聚集发展探讨]

  摘  要:竹房城镇带是湖北省十堰市设立的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产业支撑作用,着重产业带动效应,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竹房城镇带;  产业聚集;  资源禀赋;  特色产业
  鄂西北竹房城镇带分布在秦巴山区305省道沿线,东起房县县城,西至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全长约173公里。区域内含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373个村,占地面积2570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三个县城和15个集镇居民75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经济总量占三县总合八成以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竹房城镇带是湖北省十堰市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科学发展,于2010年设立的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近三年来,这个试验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产业支撑作用,着重产业带动效应,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一、鄂西北竹房城镇带产业基础分析
  在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中,当地政府坚持把培植产业支撑作为城镇带建设的基础和龙头来抓,因地制宜,选择一批骨干项目,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开发一批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实力,促进产业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形成初具规模的农特产品主导产业。竹房城镇带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腹地,地域开阔,资源丰富。他们围绕区域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着眼盘活土地经营权,着力实践土地租赁、入股、转让等流转形式,推动土地连片向茶叶、烟叶、魔芋、肚倍、花生、林果等特色产业集中,以集约经营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产业化、专业化、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水平,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特产品主导产业,使山区资源优势很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集中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工业。竹房城镇带试验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对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水电能源,积极加工绿色食品,着力打造医药化工,使劲发掘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并引导企业向城镇带聚集,组织项目向城镇带集中,建成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带动能力、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相应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组织化程度,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着力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竹房城镇带在建设过程中,伴随生产要素向中心城镇集聚,居民人口移动集中,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生产消费、管理方式等各方面重新组合,又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昔日以农村区域经济为服务对象的中心集镇,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劳动力、技术、资金、商品交换等综合服务,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欣欣向荣的边贸市场、集贸市场、城镇商贸中心分布在竹房城镇带沿线,成为湖北绿茶产销集散地、鄂渝陕边区中药材集散地、魔芋生产加工聚集区、香菇木耳贸易大市场、林果集散区、商贸流通区等,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经济活力。
  四是重点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竹房城镇带大多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加上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使得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进程中,全力开创武当山——野人谷——神农架——大九湖——十八里长峡——武陵桃花源——楚古长城——西安旅游精品线路,倾心建设房县野人谷和野人洞游览区,大力开发竹山桃花源、女娲山和竹溪楚长城等旅游景点,使壮美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促进旅游经济大放异彩。
  二、产业聚集对竹房城镇带建设的意义
  产业是城镇得以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核心支撑。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对竹房城镇带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产业聚集是竹房城镇带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支撑。城镇发展的动力基础是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势产业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展状大,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获得发展,携手共进向城镇集中,形成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链条。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使中心城镇区域内集聚大量物质、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促进经济运行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从而为中心城镇的成长壮大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城镇聚集功能得不到发挥,城镇“空心化”和“虚幻化”将会使城镇发展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是产业集聚为竹房城镇带吸纳和承载人口创造物质条件。城市就是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体。聚集既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维系城市基本功能的内在纽带。中心城镇,不论是承担农村区域中心功能,还是承担城市群、都市区域中心功能,都必须拥有促进自我持续增长的城镇规模功能。城镇人口增长必须是有充分就业的增长,必须保证新增城镇人员拥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只有产业聚集和成长,才能提供工作岗位,才能承载和吸纳人口。产业发展壮大及链条的延伸,为城镇聚集人口提供就业空间;同时,一定人口规模也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扩大就业领域。
  三是产业聚集是加快竹房城镇带区域内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竹房城镇带产业集聚的基础是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工业化途径,形成有聚集规模、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农业产业化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抉择。在竹房城镇带聚集的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是利用资源优势、经济效益较高的传统农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链的拉长延伸,加上农产品加工工业及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以传统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商贸流通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而且,随着私人资本积累增加,农户可以投资办厂和参股龙头企业,分享特色产业带来的更大利润。这种模式,通过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协力实现脱贫致富。   四是产业聚集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产业聚集发展是财源建设的重要手段。产业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收入。只有加快产业聚集与发展,才能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保证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只有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才能为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因此,建设竹房城镇带,务必着重抓住产业的培育、聚集与发展,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坚实的税源基础,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能力,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三、产业聚集支撑竹房城镇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竹房城镇带产业集聚发展,应在“一带三心三区”(即沿305省道城镇发展带,建没以竹溪竹山房县城区为中心的城镇聚集发展核心,统筹竹溪竹山房县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指导下,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整合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产业,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板块,更好发挥城镇带对三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着力培育符合区域分工特色的产业聚集板块。其一,充分发挥竹房城镇带周边腹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注重农特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各环节,实现农特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其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市场竞争运作要求,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其三,全面实施特色产品品牌战略,主动打好特色牌、绿色牌、有机牌,严格把握特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和技术标准,促进拳头产品提档升级,推动品牌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
  二是把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载体,实现集约化发展。搞好工业园区建设,集聚众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高经济效益,是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成功经验。竹房城镇带产业聚集也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有目标的选择具有产业带动优势和有关联效应的企业进入园区,整合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鼓励集约经营,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从而有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聚集水平。这方面着重点在于,从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经济基础出发确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从产业群形成过程看,产业聚集的前提是符合地方资源比较优势;从产业竞争优势看,占有资源比较优势,才能获取高额利润,才有市场竞争力。在竹房城镇带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必须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更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是努力开拓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空间,为产业聚集创造良好条件。服务业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扩大生产消费、实现充分就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所以,务必高度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优质高效周全的金融、保险、技术、劳务、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要素在产业之间和城镇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还要密切关注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餐饮、娱乐、健身、读书、看报、旅游等生活服务需要,着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10-18

推荐访问:城镇 聚集 探讨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