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紧要关头”:呼唤责任与大智慧|呼唤爱心议论文

  造就一个好的学术成果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缜密的逻辑和丰厚的引证,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开篇语中这句宿命式的名言,似乎总适用于每一个发展变化中的大时代。就中国社会的当前发展而言,人们普遍的心结是,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还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几乎人人都可以确认的是——这是一个充满迷宫式选择与错愕的纠结年代。
  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从未有哪个时代的媒体格局像现在这样纷纷扰扰、万象横生。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从未像今天这样,开始拥有了巨大的传播话语权;而大众传播者也从未如当下这般地拥有如此多的传播技术手段,却对传播影响力的发挥绞尽脑汁,博命厮杀。
  显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历史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恰正处在一种必须做出某种重大抉择的“紧要关头”。如果说,在非“紧要关头”时,我们尚可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做”这类战术性问题上的话,在“紧要关头”时,我们必须将我们的关注重点放在“在哪儿做”、“做什么”这类战略性的问题上,因为它是“系好衬衣的第一个纽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然而,时下的中国社会如同一个寓言所描述的:在黑夜里,有一个醉汉丢了钱,他在路灯下一圈圈地寻找,直到倒卧在地。勤奋的记者们完整再现了醉汉是如何转了一圈又一圈,并且访问了他的家属,甚至追溯了他的童年;专家们则争吵不休,有人说他应该再多转一圈,有人说他应该转得更快一点,有人说他为什么醉酒带钱走夜路呢——要么策略有问题要么背后有阴谋,还有人说这“本质上”是一个法治问题,加强酒后理财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这个寓言几乎成了所有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的“标准模板”:几乎人人都是在醉汉逻辑框定的范式内寻找答案。其实,事实的真相是,钱并不在路灯下,只是因为醉汉觉得灯下最明亮、最便利。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应对发展中的危机与困境时的真实状态,短视、自欺、直觉主义、饶舌绕圈子。远见卓识缺位,整体性的理解力丧失,一切流于虚浮和泡沫,最终被一盏路灯、一条新闻或一句断言所遮蔽了。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的“紧要关头”,我们需要竭力呼唤理论的超越意识和批判力,重归时代引领者的关键位置。而选择的大智慧的第一要义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学术研究,对一个专业工作者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这项事业用喜欢是远远不够,它要求任何一个希望卓越的从业者有一种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决心。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学术的思想成果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单”联系在一起的。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学术研究者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科学地观察这种“挑战——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深刻地反映学术界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造就一个好的学术成果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缜密的逻辑和丰厚的引证,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单”时,一个好的学者的思想成果也就应运而生了。

推荐访问:紧要关头 中国 大智慧 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