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昇嘉:给孩子们一个纯净美好的文学世界:美好事物歌词是什么意思

  日期:2012年11月17日  采访: 周敏  马昇嘉,江苏昆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1982年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少年文艺》《文学少年》《读友》《巨人》《未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神药》《小男生凡拉》(暑假篇、寒假篇);出版短篇小说集《多一点,少一点》《想要的感觉》《这个暑假不寻常》《只想和你说说
  话》等10余部。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儿童文学》擂台赛银奖等多种奖项,并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各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集。
  认识马嘉老师已经十几年了,一路看着他迈着坚实的脚步走来,不仅写出越来越好看的儿童文学作品,还获得了很多文学奖,真心地为他感到高兴。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马老师给我感受最为强烈的是,他有一颗爱心和博大宽广的胸怀,用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有一种正确的引领,从而带给孩子们一个纯净美好的文学世界,用自己的真心关爱呵护着每一颗童心。
  马老师在我的心中总是那么谦和、平易,就像邻家的大哥哥一样和蔼亲切。每次给我刊写了作品,他都会细心地打电话过来,和我诉说创作的快乐,让我分享他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我为马老师对儿童文学的热爱而感动着。我们相约在美丽的周庄,开始了一次作家与编辑,更确切地说,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对话。
  东方少年:《东方少年》1982年创刊后,您一直给我们写短篇小说,和杂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请您说说《东方少年》留给您的印象。
  马嘉:光阴荏苒,《东方少年》创刊至今,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回想当年我在学校当教师,教学之余开始学写小说,在报纸上看到《东方少年》创刊的消息,很是欣喜,记得刊名是向全国中小学生发起征集,是浙江一位小学生给取的。当时我写了稿子尚不敢轻易向《东方少年》投稿,只是以仰视的目光,认真拜读每期刊物上的作品。直至1985年末,我写了一篇小说《椿生和月珍》,自我感觉可以,便投寄给《东方少年》,不久便接到编辑梁泊老师来信,告知小说决定录用,邀我继续为《东方少年》写稿。后来每次投稿,不管采用与否,都会接到梁泊老师的亲笔回信,给予热情鼓励。得知梁泊老师已因病离世,借此机会谨表示深切怀念。再后来,在投稿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编辑老师,他们同样热情有加,与作者完全是亲密的朋友关系。30年来,《东方少年》不跟风,不媚俗,始终保持一种清新、特立、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可以说,在当今少儿期刊林立的出版界,《东方少年》走在了前列。
  东方少年:您成长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是不是水乡的梦境造就了您少年时的作家梦呢?
  马嘉:我出生在江南水乡古镇千灯,小镇上悠长的石板街、高耸的秦峰塔、古老的银杏树、清澈的尚水浦,都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和欢乐。特别是那条叫做“木瓜浜”的小巷,位于我家附近,是一条半里路长的巷子,中间有一段开阔地,尽头是一所破旧的空置着的庙宇。放学后我和伙伴们就在巷里玩官兵捉强盗、滚玻璃球、车铁环,或者去破庙里寻求“恐惧”的刺激……小巷为我们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今天看来,说是“水乡的梦境造就了我少年时的作家梦”有道理,但并不尽然,说准确些,应该是“无忧无虑、五彩缤纷”的孩提生活成就了我今天的作家梦。因为我好多作品的素材,都取自于我的童年生活,取自于我的“木瓜浜”。
  东方少年:您学生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学生?在成长的岁月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
  马嘉:我在学生时代,应该是老师、同学眼里的好学生,每学期当选班长,每学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进入初中,依然保持“本色”,被老师赞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嘿嘿,有点儿自吹自擂!)其实,那时除了好玩,我也喜欢课外阅读。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放学路过一家商店,看到玻璃柜台里有一本《皇帝的新装》,很是喜欢。图书定价0.08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父母亲不可能一下给我这笔钱。我只得省下4顿早饭钱,积攒了8分钱。当我急急赶去商店时,《皇帝的新装》不见了,柜台里只有一本《丑小鸭》,而定价是0.09元。营业员阿姨善解人意,她为我垫付了1分钱。我拿了图书朝学校奔去,忘了饥饿,贪婪地阅读着,同学们围上来,争相观看。这一天,《丑小鸭》一直在同学们手上“漫游”,放学时才回到我手上。到了家里,妈妈知道我省下早饭钱买的书,疼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出息的!”说着,给我1分钱,让我还给营业员阿姨。几十年过去了,那本童书已不复存在,可是读书、藏书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东方少年:您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作?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
  马嘉: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我在学校教书,看到孩子们缺少课外读物,于是萌生为孩子们写作的念头。教学之余,我几乎都用来阅读与写作。我的第一篇儿童小说《立夏蛋》,发表在浙江《当代少年》1982年4期。至今30年了,我一直在写儿童短篇小说,尽管也在努力探索,但仍少有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心中一直寄希望于下一篇能写得好一些。
  东方少年: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您走上文学创作之初,是否也受到“榜样”的影响?
  马嘉: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我有幸在镇上文化站图书室当管理员,那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真正使我喜欢上文学创作的,倒并非是哪一部作品,或者是哪一位作家,而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徐老师当时刚从大学毕业,戴一副黑边框眼镜,文绉绉的,很有一种书生意气,非常平易近人。他在大学念书时,就发表过不少作品,很令我崇拜。徐老师教我们语文,为了掌握教学易难点,教授作文时他总是自己先行下水。当我的作文被一次次用来课堂讲评时,兴奋与激动难以言表。后来,学校成立文艺宣传队,要演出各种节目。看到徐老师常常经过一个晚上的创作,第二天便能拿出一则相声、一段快板、一个小歌剧……我羡慕极了,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我也要创作!”从此便开始了我漫长的“文学梦”。有“梦”的感觉真好,这“梦”我今天还在继续着。   东方少年:您曾经做过语文教师,在您看来,文学创作是否对教学工作有积极的影响?是否对教学质量有帮助作用?
  马嘉:我当过十四年教师,任教小学、初中语文,以我亲身感受,无论是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我对学生的影响,文学创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功能,都是不言而喻的。当我用稿费买来刊登我作品的报刊,分发给我的学生,他们眼里闪现出的惊奇与欣喜、上语文课时的认真和专注、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等等,都足以证明文学创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东方少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您那一代人的经历是十分丰富的。就您自身而言,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否成为了您日后创作的源泉?对形成您作品的整体风格是否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马嘉:我与共和国同龄,与祖国共命运。六六届初中毕业后,我汇入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然而,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书本的日子是难熬的。年终队里分红,尽管手里拿着少得可怜的辛苦钱,但我与知青们相约,每人凑5元钱份子,去镇上新华书店买来各类书籍,办起了一个知青图书室。图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也坚定了我对人生的信念。后来我当上民办教师,考上师范学校,走上宣传文化工作岗位,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儿童文学创作,怀着一份责任,怀着一份快乐,一直走到今天。至于说我的创作是否形成了一种风格,呵呵,自己也不得而知啊!
  东方少年:您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乡村、城市之间,特点鲜明,其中也大都蕴含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的阐述,让读者在欣赏美好文字的同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钟情此类作品,更多的是基于生活经历、个人偏好,还是社会责任感呢?
  马嘉:就个人创作来说,我是有所追求的。因为当过教师,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儿童文学创作;因为关注教育现实,我的作品大多写的学校、家庭生活;因为儿童文学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我的作品大多为孩子们的童年幸福执着呼吁;因为孩子们的身心处于成长的过程,因而我总觉得为孩子们写作不能掉以轻心。为此,我将继续在儿童短篇小说创作道路上,坚持不断实践和探索。
  东方少年:您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许多作品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可时至今日,您作为江苏省作协儿委会主任,仍然活跃在文坛,而且还着力扶植、培养新一代的文学创作者。请问您最大的动力源泉是什么?
  马嘉:我所在的城市昆山,文化底蕴深厚,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历任市领导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条例,切实推进我市的文艺创作。我作为一名工作的参与者和创作的受惠者,深感荣幸。我在自己从事创作的同时,对于热爱写作的青年作者,特别是那些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予以热情关注,因为我当年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市目前拥有20多名儿童文学作者,每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30多万字。每年举办的沙龙、采风、笔会、培训等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也陶冶了各自的情操。
  东方少年:在您众多的创作当中,《多一点,少一点》是被大家谈论较多的作品之一,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读者朋友,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它似乎属于并不多见的“悲剧”小说。您能否谈谈您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以及为什么用这个比较“新颖”的结构和叙述方式?
  马嘉:这篇小说2005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以后,先后被10多家报刊选载,在读者中引起一定反响。写这篇小说是有人物原型的,我小时有个同学,左手大拇指旁多了根手指,看着他起初天真、单纯地任人玩弄他多余的手指,后来变得羞愧、恼怒,直至最后因孤独、自卑而切除了多余的手指,学生时代的这一段记忆,至今历历在目。我将此素材写成小说,目的在于告诉当今的孩子们,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别人的缺陷。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同学,我们应该更多地给予关爱,而不应该歧视、嘲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作为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自己也尽可以多一份平常心,多一份坦然,多一份自尊。这就是我写这篇小说的主旨所在。小说刚写完,我去学校征求意见,同学们普遍反映“陆指”最后因伤口感染,被切除了一个正常手指——从多一个手指到少一个手指,非常残酷,难以接受。后来,我作了些修改,结尾给了点光明的色彩。
  东方少年:在很多场合,您都曾经谈到阅读的重要性。您能否谈谈,对于少年文学爱好者而言,在选择读物时,应注意些什么?
  马嘉:当今时代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很多,电视、电脑的诱惑力很大,动漫、卡通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可是我主张孩子们还是多读些书为好,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经典图书。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研读,才能体味出它的经典意义。
  东方少年:我刊的读者大都是热爱文学的少年儿童,其中,把“当作家”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大有人在,您能否为这样的小读者提一些建议呢?
  马嘉:学生时代热爱阅读,热爱写作,是一件好事情,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明理,读书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的同学就此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这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要提醒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过早确立自己的文学理想,要防止可能会出现学习上的偏科现象,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学习上的一种缺陷。你们心智尚未成熟,未来的变数很大,文学创作虽有它炫目的光环,但也要知道它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动,需要写作者坚忍不拔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天赋。所以我建议学生时代爱好创作可以,但不要刻意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切尽可随意一些,顺其自然为好。
  东方少年:请对喜欢您作品的孩子们说几句话吧!
  马嘉:认真读书,多读好书;把握今天,成就明天。

推荐访问:孩子们 纯净 美好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