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例举教学用例的功能与来源研究 测试用例模板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到,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到《现代汉语》时,第一反应是“简单”、“没多大意思”,认为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以前就学过,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教材上大部分都有,自己看看就会了。这种轻视和过分的自信容易使学生眼高手低,不屑于听课与练习,最终造成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导致分析问题的能力差。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我们以为,除了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注意适当地举例。邵敬敏(1993)认为,典型的、精彩的实例胜过许多大道理。戴建华(1996)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的老师李格非教授担任《汉语大词典》常务副主编,十几年殚精竭虑。我曾亲见先生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就忍不住劝他:“卡片这么丰富,可以信手拈来。例句证明释义即可,何必尽善尽美?”老师抬起头来看看我,莞尔一笑:“同样一个解释‘把’字句的‘把’,林语堂的例句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句是‘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可见,例句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孔庆河(1993)指出,教师恰到好处的举例,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试就现代汉语语法课教学中的举例问题,谈一些简单、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而已。
  一、例举教学中用例的作用
  恰当的举例能更好地说明语言规律,能化枯燥抽象为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一)适切的举例,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我们每个人做好一切工作最起码的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因为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会提高热情,所以得先让学生感兴趣,这时,适当的举例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我们在教语序的重要性时就引用了一个有趣的用例:
  刘子华是赴华勤工俭学的被巴黎大学1941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太阳系中存在第十颗行星的就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刘子华的论文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无懈可击。在座者无不为之赞叹,有人情不自禁地惊叫道:“了不起的中国人!”刘子华听了这一赞叹语,道:“不,应当说中国人了不起!”
  为什么刘子华如此改动呢?“中国人了不起”与“了不起的中国人”是有区别的。“了不起的中国人”的“中国人”是指刘子华,因而这句话是对刘子华一人的赞叹。而变动语序之后,“中国人了不起”的“中国人”则指代“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这句话大长中国人的志气,也表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二)适切的举例,能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语义指向”这是一个学生不曾学过的语言学术语,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困难,但如果举例说明,相对来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
  我们逛了美丽的朝阳公园。
  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上述例中的“美丽”是用来修饰“朝阳公园”的,而“朝阳公园”是其中心语,定语在语义上是用来修饰其中心语的;而“愉快”则是用来说明“我们”的,指向句子当中的主语,即是指向句子中的施事。
  通过上述例句,学生对“语义指向”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些了,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恰当的举例给学生美的享受
  如我们在讲授并列复句时就引用美国著名诗人吉卜林的名诗《我的妈妈》:
  假如我被悬于高峻的山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啊,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地祈祷为我祝福。啊,妈妈,我的妈妈。
  学生在学会画多重复句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那崇高的浓烈的爱情。学生会被这无限牵挂的母爱所感动,有的学生甚至眼角流泪。
  二、《现代汉语》例举教学中用例的来源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师举例时用教材上的现成例句都比较反感。实际上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留心,就能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用例。
  (一)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去精选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有很多种不同的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编的,有张静先生编的,有钱乃荣先生编的,有邢福义先生编的,有张斌先生编的,还有北大中文系编的,不同的教材其用例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选用用例时可以相互借鉴,选择最有价值,也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句。
  (二)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去精选
  报刊、杂志和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载体,平常在阅读报刊、杂志或者在上网时碰到精彩的用例,随时可以抄录下来,以备上课时选用。比如讲词和短语时,可举例:
  阿里山的瓜子,一嗑便开心。(广告语)
  “开心”是“使心开”,说的是阿里山的瓜子的优点,只要上下牙一嗑,瓜子仁儿就会蹦出来,这里的“开心”是一个动宾短语。它也有可能是一个形容词,意义是“愉快”,这里的瓜子容易嗑开,自然会觉得嗑这样的瓜子是一种享受,人们自然会很愉快、开心。
  (三)使用学生提出问题的例句
  有些例句是学生在学习或者看书时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曾经思考过,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教师可以把它拿出来讲解,学生会觉得亲近。如《读者》杂志2005年第1期封面上赫然写着:袁隆平:科学着、农民着。有学生不解,问:“着”的主要作用是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这里的“着”为什么能用在名词之后呢?
  我们认为,这里的“科学、农民”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是临时性的运用。这个例句十分具有典型性,笔者用它分析说明词类的临时活用现象,学生听后反应很好。因为是学生自己找来的,学生在听时倍感亲切,印象自然会更深。
  (四)从生活语言中去寻找
  人们身边会有很多的语言现象,只不过没有注意罢了。如在讲到双关时,我们举出草坪上常见的例句:
  小草娇嫩,请足下留情。
  “足下”可以是敬称,指的是“您”,是个代词,也可以是指“足的下面”,是个偏正短语,这则广告词说的是因为小草娇嫩,请您手下留情;另一方面则是说,小草娇嫩,你的脚下不要去踩小草,二者兼而有之。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其例句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留心收集,终会有所收获。
  三、结论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长期徘徊于沉闷与枯燥的氛围之中,很难走出呆板、教条教学模式的怪圈。如何让学生更迅速、更有效地汲取语言知识?如何让枯燥而庞杂的语言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列举的用例往往很感兴趣。所以,在汉语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名著名篇中的佳言妙语,使用那些品位高,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例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体味,并用来说明语言规则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文系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编号为[2010]70号。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1993,(09).
  [2]戴建华.大师妙语启深思[J].语文建设,1996,(03).
  [3]孔庆河.语文课堂举例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04).
  (蒋华 贵州省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556011)

推荐访问:现代汉语 来源 功能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