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之旅,重温革命激情 100个红色经典故事

  江苏——血染的风采  江苏,是红色的起点,也是红色的根源。在南京市雨花台巍峨耸立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忠魂亭,在泰州有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在茅山有新四军纪念馆,在梅园新村有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等诸多红色旅游镜区。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位于泰州迎春西路36—1号、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内,原为泰州西山白云寺。1939年—1940年期间,陈毅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扬、李长江共商抗日大计在西山寺内共商抗日大计,留下了一段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设于此寺。1939—1940年,陈毅三进泰州城,在此与李明扬、李长江谈判,协商团结抗日大计,成功争取了李明扬等中间势力信守中立,使新四军顺利东进。
  抗战初期,苏南新四军分兵开辟苏中敌后战场,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战略方针,以陈毅为首的新四军苏南部队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战略方针。当时苏北地带敌、我、顽、友并存,按实力排,日军最强,韩德勤次之、“二李”排名第三,新四军只能排列第四名。1939年5月,陈毅在科学分析苏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指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工作方针。为了达到“联李”的目的,陈毅分别于1939年8月、12月和1940年春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与江南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谈判合作抗日,一进城试探,二进城求实,三进城巩固,成功争取了李明扬让道新四军东进黄桥并保持中立,为新四军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党统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黄桥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该花园系近代园林建筑,俗称“丁家花园”,是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出生地。花园内雕梁画栋、檐牙飞空、回廊曲经、多竹堂、桂花厅、小于舟、蝴蝶厅错落有致,假山、鱼池、修竹、乔木相映成趣。
  1940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多次派兵向我军进攻,我军被迫自卫还击,自1940年6月28日起,先后发生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占姜堰等四次战斗。9月30日,韩德勤又出动主力与我决战于黄桥。激战A6月10日,我军歼灭顽军1.1万余人,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完全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与黄桥人民的无私支援是分不开的。当时,全镇十三家磨坊、六十六家烧饼店和八十辆小车为支前通宵忙碌。黄桥人民把各种支前物资都集中到支前,然后冒着被顽军炮火封锁的致富桥将物资转送到前线。一曲《黄桥烧饼歌》,传颂着军民团结奋斗的鱼水深情。
  茅山革命老区
  茅山因山区地势险要,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历来是兵家必争地。1937年12月初,日军侵占了茅山,烧杀抢掠,残暴蹂躏,民无宁日。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牵制了敌人的重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们在茅山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万丈豪情壮实了茅山伟岸的身姿,他们用气壮山河的誓言证实了茅山不朽的风采。他们在人民心中将会万古长青!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在铁的事实面前去追忆当年先烈们英勇的壮举。茅山的红色之旅,已成为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党团组织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首选地。
  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旨在训练新军。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靖国等革命运动中作出巨大贡献。讲武堂分设步、骑、炮、工4个兵科,共办19期,培养军事指挥人员四千余人,其中还有朝鲜、越南的外籍学员。教官、学员中很多为同盟会员,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前的革命活动据点。旧址原规模较大,现存主建筑一幢,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东、西、南、北四楼均有内走廊相通,楼端各设券洞门一道。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四楼中部的院坝为内操场。另存木结构大礼堂一幢。1991年至1993年维修。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北隅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内。这里原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本部。现仍有不少西南联大的历史遗存。主要有“国立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国立的西南联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提名碑”、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还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李公朴衣冠冢,以及刻有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的火炬念标柱等,这些文物都集中在云南师大校园内的东北角近7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记载了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由著名的国机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合组而成。它熔三校优良传统于一炉,集三校大师于一堂,为我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谱写了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珍贵遗产,因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联大校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记载了“一二·一”中国青年爱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传承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城厢镇东街8号,房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404.32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重厅堂布局。红军长征过冕宁时,曾作为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935年5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历时31天,在短短的31天中,中央红军在冕宁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武装——晚期冕宁县抗捐军。1935年5月23日,毛泽东曾在此接见彝族代表果基达涅及中共冕宁地下党代表。1965年辟为红军长征纪念馆,至今仍保留了当年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和地下党代表的厅堂布局原貌,并陈列文献、文物、图片近200件。在馆内展出的文物中有红军进入冕宁后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在这个布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词,从此,“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青山有幸埋忠骨。站在皎平渡口,金沙江惊涛拍岸,在这里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在这里他们在悬崖峭壁间艰苦攀援,强烈的振奋之情在胸腔间绽放,心中禁不住轻轻吟唱: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天津——峥嵘的岁月
  天津,这座现代化的商业都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命运多舛,从清末开埠、北洋政府再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每一个阶段,天津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解放的峥嵘岁月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在白色恐怖弥漫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给予天津一缕清新的空气,最后终以排山倒海之势扫除了天津的阴霾,还天津一片洁净的天空。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纪念馆地处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四部分组成。主展馆陈列内容共分为:序厅、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六个部分,展出历史照片400余幅,历史文物2000多件,以及多媒体、电动沙盘、旧址复原、景观、雕塑、绘画等辅助展品。
  纪念馆主体建筑气势磅礴,既富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追求。前面是灰色花岗岩饰面斗拱造型的三层展馆,后面是金属材料制成的银灰色球体建筑,展馆上方是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在太阳下熠熠生辉。平津战役多维演示馆是目前亚洲第一大球体建筑,高43米,直径50米,它运用声、光、电高科技与多元化视听艺术手段,把全景式超大银幕环球电影与背景画和展场微缩景观结合起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气势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战役的多维空间历史画面。
  觉悟社纪念馆
  觉悟社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宙纬路三马路三戒里,走进小院,七间青砖平房显得朴素而简单,但是却因为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成就了它不同寻常的印记。觉悟社始建于1919年9月16日,是“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马骏、邓颖超等创建的青年革命社团,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这里是进步思想的汇聚地,是进步学生的大本营。
  周恩来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过,许多觉悟社的纲领性文件也都是在这里起草的,周恩来曾在这里抓阉抽到五号后就以“伍豪”作为其代名。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周恩来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多用这一笔名。李大钊也曾于1919年9月21日来到天津,给觉悟社社员以鼓励和支持。觉悟社本着“革新”、“革心”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周恩来是觉悟社的实际领导人,担任社刊《觉悟》的主编。
  纪念馆分为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两部分,复原陈列再现了原三戒里4号院的面貌和当年社员们活动时的情景,展出了社员抓阄决定代号的工具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辅助陈列室,则以大量历史文献、照片、绘画及雕塑等,生动展示出觉悟社成员组织革命宣传活动的斗争事迹。
  中共天津市历史纪念馆
  中共天津市历史纪念馆坐落在天津和平区山西路98号,是在原中共天津建党纪念馆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天津市唯一的地方党史展馆,同时也是天津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占地面积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共设五个展室和一个声像厅。展出了1919—2001年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的历史,包括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史、斗争史和建设史。馆藏的45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和大量的历史文物,以及真实的影像资料。陈列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客观生动地展示了五四运动以来的8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李大钊、刘少奇、周恩来、张太雷、彭真、姚依林、于方舟、江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天津从事革命活动的有关情况和建树的丰功伟绩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展厅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风云——天津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发展及其革命活动:第二部分为艰苦创业——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四部分为观影——珍贵的党史资料。
  陕西——革命的圣地
  这里是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西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延安度过了13个春秋。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延安城南花石砭,是西北局1942年9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十多个部委。高岗、习仲勋先后任书记,马明方任副书记。西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最高派出机构,领导西北地区党组织和陕甘宁边区军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为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高岗、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等领导人的旧居:《中共中央西北局简史陈列展》、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旧址。西北局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瓦窑堡革命旧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1935年11月,党中央到达这里,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次会议从政治上批判了“左”倾错误,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使党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旧址现存20余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堡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1936年6月1日,红大开学时校址就设在这里。1936年6月21日后,红大迁往保安。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继遵义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转变的一个关键会议。它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
  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镇隶属延安市宝塔区,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在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保障了根据地的供应,使贫瘠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栏目编辑 包德帅

推荐访问:重温 革命 激情 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