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门票 探秘金佛山

  海拔2238米的金佛山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早在晚清时期,金佛山就已成为住在重庆的具有冒险精神的外国人的避暑胜地。金佛山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吸引了多位西方探险家前来采集动植物标本,至今有数百件珍藏在世界知名标本馆中。民国时期,蒋宋夫妇也曾到金佛山脚下的三泉镇避暑。不过今天,公众对金佛山少有耳闻,更不用说还有多少人知道它所拥有的世界级宝藏了。
  世所罕见的物种宝库
  金佛山地区面积并不算大,仅1300平方千米,目前已知的植物有5665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1/5。金佛山不仅植物种类众多,还因为其位于我国三大植物特有中心之一的“三峡中心”,孤岛般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特有植物,现在这一数字暂时定格在129种。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摸清金佛山的物种总数,动植物新种和新纪录的名单还在不断延伸。
  翻开《中国植物志》,其中以“南川”和“金佛山”命名的植物就有73种(含变种)之多,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发现的新种。世界上所有植物新种的发表都要以模式标本为依据,这份标本的采集地被称为“模式产地”。据不完全统计,金佛山是471种(含变种)植物的模式产地,从苔藓到蕨类再到种子植物,悉数包含,蔚为大观。
  金佛山的一大特点便是富有孑遗植物,人们也常将这类植物称为“活化石”。在第三纪时,北半球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许多植物从亚洲向北美洲和欧洲扩散,典型的有银杉和水杉等。不过好景不长,到了第四纪,气候变冷,厚达千米的冰川覆盖了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其下的植物被全数摧毁。金佛山由于纬度较低,北有秦岭和大巴山作屏障而躲过此劫,因而成为许多孑遗种的“诺亚方舟”。很多中生代植物在北美和欧洲已绝迹,只能在化石中一窥其影,而在金佛山上却有活的树种,而且这样的“活化石”常成群生长。其中,海拔1400米以上的地段常常可见古老的珙桐和红豆杉,树影摇曳间,时光仿佛回到了第三纪。
  金佛山最著名的植物要算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银杉是松科银杉属下唯一存活至今的物种,仅产于我国,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这一极为罕有的孑遗裸子植物仅零星分布在重庆、广西、湖南和贵州的偏远山区,野生数量约1万株。金佛山有近2千株银杉,共6个居群,是全世界银杉数量和居群数最多的地方。银杉枝桠横生,叶片被风吹动后显出叶背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银杉”一名便由此而来。银杉几乎全长在人迹罕至的山脊或孤立的石峰上,想要近距离一睹它们的真容可不容易。
  银杏是我国特有植物,虽然栽培植株很常见,可野生群落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仅见于浙江天目山。不过现在植物学家怀疑天目山的银杏为僧侣所栽,并不是野生种群。植物学家一度认定银杏这一活化石植物已经在野外灭绝了,不过近年来林业工作者在金佛山南麓德隆乡杨家沟村发现了一片野生银杏林,其中大的树干得数人才能合抱,这是一处典型而罕见的野生银杏群落。在这一面积约1.3公顷的林地中共有70株银杏,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年轮结构最完整、跨度最长、植株数量最多的种群。
  喀斯特地貌奇观
  如今高耸入云的金佛山在约6亿到2.7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还在一片温暖的浅海之下。在距今约1.8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金佛山从海底升起成为了陆地,随后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将这一地区大幅抬升,并开始新一轮的剥蚀、侵蚀和溶蚀作用。这一系列地质变迁造就了今日金佛山地区典型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在金佛山山顶约12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竟发育了金佛洞、古佛洞和仙女洞等5个岩溶洞穴系统,已探明的溶洞长度近18千米。位于主峰风吹岭下药池坝东缘的金佛洞的洞口海拔达2121米,是金佛山海拔最高、发育年代最早的洞穴之一。洞中的钟乳石类沉积的年代多在20万年以上,最古老的超过35万年。国际洞穴协会副主席安德鲁·伊文斯曾高度评价金佛山的高山溶洞系统:“其海拔之高、形成年代之古老、洞内采硝规模之大和出产易溶盐类矿物种类之多等方面均居中国第一,世界稀有的地位。”
  在主峰风吹岭的西南侧有一片奇绝的“生态石林”,与大家熟知的云南路南石林不同的是,在这片“生态石林”中生长着大片的山顶苔藓矮林。由于此地位于迎风坡,常年多风多雾,生长于此的乔木状杜鹃枝干遒劲,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拧过一般。金佛山的年均相对湿度达89%,为全国最高。在这一湿润的环境中,杜鹃树干和石头上也被厚厚的一层苔藓覆盖,散发出原始的气息。石林与矮曲林交相辉映的景象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加上这一矮曲林中的许多杜鹃都是金佛山的特有种,更彰显出这片石林的独特之处。
  从山顶经南坡下山,半山处还能看见众多喀斯特峰丛景观。六峰联立的锦屏峰白石横天,如一扇巨大的屏风雄踞在金佛山这座孤山的南大门。近旁的鹰嘴岩惟妙惟肖,动态十足,云蒸霞蔚中如大鹏展翅直冲云霄,令人叹为观止。
  石林参差、溶洞密布的金佛山也是众多喀斯特特有动物的栖息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溶洞地下河中,生活着几乎全身透明、约有半个手掌大的蝌蚪,这就是红点齿蟾的蝌蚪。红点齿蟾不仅是我国的特有种,而且还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种蝌蚪在溶洞中生活的蛙类。此外,在金佛山东北部的庙坝村境内的喀斯特峡谷中,生活着全身黝黑、仅两颊为白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黑叶猴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动物,仅分布于越南、广西、贵州和重庆等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其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金佛山属于其分布的最北界。
  “南方第一屏障”——龙岩城
  金佛山不仅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首推有“南方第一屏障”之称的龙岩城,这是位于金佛山东北麓的一处极为险要的抗蒙遗迹。
  从南川市城区东出,沿南(川)道(真)公路行38千米抵达马嘴风吹岭隧道出口,从右侧登山,沿石级而上便到达海拔1740米的凉风岭。顺山脊而上,有独径一条,或以大块整石为梯,或以细小块石叠砌,环顾左右,峭壁如削,令人目眩心悸,骇然攀行约40米,便到达龙岩城门。门为圆拱形,条石砌筑,门洞高1.8米,宽1.26米,门楣上镶嵌长条石一块,上面阴刻“蟠龙砦”三 字。   进入城门,再登几步,雉堞遗迹随处可见,虽已达海拔1780多米高处,然地势开阔平坦,若屯兵上万,也足以驰骋纵横。前行约一千米,有—片半掩于地的石砌断墙,横隔竖分,约十几间,想当年当不止此规模,年深月久,所以半掩地下。环顾周围地势,龙岩山有如奔马引领昂首,对天长啸,因此当地人俗称“马嘴”,龙岩城俗称“马脑城”。不论雅称“龙岩”亦或俗称“马脑”,龙岩城均恰好筑在“龙”“马”的颈项之上,扼黔蜀交通咽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形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军事战略要冲。不可不书的是龙岩城古磨岩碑记,邑人张远东先生正名为“龙岩城抗蒙记功碑”,至今保存完好。它不仅是难得的金石珍品,而且更是研究宋末历史的珍贵文物及文字资料。这通碑位于龙岩城拱门下右侧约30米处,凿石为壁,磨岩而刻,高3.5米,宽4.2米,257字,字径14厘米,正楷阴刻,双钩磨棱,书法、刻功都极具功力。龙岩城“南方第一屏障”之谓便出自此碑。
  龙岩城的兴筑是宋宝佑乙卯(1255年)颁旨,宝佑丙辰(1256年)由南平军守将史切举开始修筑,历时两个多月而城池草创,过了3年,茆世雄奉令“戍罗播”,在史切举兴筑的龙岩城上“浚之崇之”,才将龙岩城最后修筑完成。
  龙岩城抗蒙战事应当从蒙古军大举兴兵犯川说起。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太宗窝阔台联合南宋灭金,即寻找借口大举南侵,成都两次被攻陷,四川的军事指挥中心事实上已移到重庆。
  蒙古的前几次侵蜀属于大抄大掠的性质,还没有全面灭宋的打算,真正实施全面灭宋计划的是宪宗蒙哥。南宋虽是半壁河山,但依靠“襟江带海”的地形,东倚大海设防,北方凭借淮河、汉水为第一防线,长江天险为第二防线,而将长江一线又划分为三大防区:两淮、荆襄、川蜀。两淮、荆襄江面宽阔难济,兼之南宋强大的水军布防,川蜀防区就成了蒙古军重兵进攻的目标。
  蒙古军驻扎长江浮桥两端之后,欲攻打思播二州,必须先攻占龙岩城,从而增开一条从陆上进攻重庆的通道。这从龙岩城抗蒙记功碑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当时接替史切举的茆世雄正是为了“戍罗播”而“城龙岩”。事实上,“讨思播二州”的军事行动由于在龙岩城严重受挫,蒙古军并没有能够如愿以偿。
  史志典籍上关于龙岩城蒙宋之战的记载,迄今为止,仅在《宋史》上查到(开庆元年)“六月丙戊,南平来报战功”一句,确信无疑是直接记述龙岩城战事的,这件事记入了正史,足见其非同一般。而从龙岩城抗蒙记功碑中更可以看出,南宋朝庭对这次胜利格外看重,以至于得到宋理宗的多次嘉奖,这说明龙岩城蒙宋之战的意义非常重大,“南方第一屏障”之谓并非虚名。
  【责任编辑】王 凯

推荐访问:佛山 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