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理了可悟 悟理·内化·导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
  一、善借学生“错问”,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启发学生主动发问,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才能享用,要想获得,首先必须学会提问。“品社”教材大多比较简略,课文中已有一些问题,应引导学生初读图文并茂的文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胆提问,即使是“错误的问题”也欢迎提出来。教师若能善借学生的“错问”,经过“过滤、加工”,转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去年,我在执教四(上)“品社”《真正的友谊》一课时,就鼓励学生先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概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反问大家:“某同学不为我说好话、不帮我做难题,能算我的好朋友吗?”一“问”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了同学们的入境解疑,弄清了“批评自己做错事、启发自己解难题”是好朋友的美德,我们应该交“说真话,严是爱、松是害”的真朋友。
  二、捕捉学生“错议”,生成讨论话题
  儿童对文本中的生活现象常常会发表一些好奇的看法,由于年幼无知,缺少经验,错误的议论不可避免。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议”,寻找教科书与儿童“错议”的联结点,即兴生成恰当的“话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充分对话讨论。这种“话题”讨论,有助于对话者间的认知、情感与经验的互动、互补,涌动起生命成长的灵性。
  我在导学四(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有些同学私下议论:“我偷看网络刺激的内容……”“上网没人知道的事,我说出来反而挨批评。”……我得知少数学生的这些“错议”,即兴生成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上网偷看垃圾内容不说,好不好?”一下了激活了学生小组、全班的大讨论,让学生在多维互动的“对话”中逐步明白了:下流、暴斗等“垃圾”类的网络信息决不能偷看,它会像“海洛因”一样腐蚀人健康的心灵;隐瞒不说,既不诚实,更会上毒瘾,对儿童有百害无一利。
  三、巧用学生“错答”,增设探究辩题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网络观点不同,真理往往与谬论混杂难分,因而采用合适的辩题,不失为“品社”课让儿童辨析真假是非的“高招”。教师要学会巧用学生的“错答”,经过精选,增设感兴趣、可辩性的探究性“辩题”,发动学生收集事实与观点作为论据论证,展开争论,既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提高学生多向思维、概括提炼、口头表达等等的综合能力,让“道理越辩越明。”
  例如,我在三(上)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从学生的各种“错答”中,提炼出一个有争议的“辩题”:“小学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吗?”引发了“唇枪舌剑”般的辩论:
  正方A:我妈妈叫我只要把分数考上去就行,别的事由她来做。
  反方A:学生不但要搞好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好人,要全面发展。
  正方B:请问对方辩友,现实中考上好高中或好大学,是分数决定还是其它?
  反方B:品德不好,身体差了,就是上了好大学,将来人民也不欢迎。
  正方A:我爸爸人品很好,考大学差了几分也上不了。所以,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最重要。
  反方B:美德是做人的根本,身体是学习的保障,学生搞好学习是本职,德智体一样不能少。
  ……
  当然,这样的“辩论”还在向课后甚至家庭延伸,从短期、长期、个人、家庭、祖国等不同角度看,答案不会相同,但这样尖锐争辩的火花会引发小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立足长远、个人与祖国发展整体的角度来说,“德、智、体皆好”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四、精选学生“错题”,制作辨析课件
  “品社”课少量的课内外作业与开闭卷考试中,常常有学生回答的“错题”,里面也有一些可供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之改编、重组,制作成“判断正误、辨析明理、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源于儿童真实笔下、动感十足的生活场景课件,极易调动学生参与评析的积极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如在学习四(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前,我从往届学生作业与试卷的“错题”中选择若干典型,改编制作成图文交叉、动感鲜活的“我叔叔卖快餐,用泡沫盒又省又轻巧”“塑料袋超市购物对不对”“塑料袋倒垃圾好不好”等课件,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少减轻“白色污染”的好方法。
  五、智取学生“错行”,体验扮演活动
  主题活动体验是小学“品社”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会让学生吸取教训。我们可以智取学生的“错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主动体验,从内心感受“为什么不该这样做”,进而获得“应该怎样做的感悟收获”。
  如学习四(下)《在公共汽车上》,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婴儿、孕妇、盲人、学生等,多次再现乘车高峰时的不同活动场景,尤其促“抢座位”、“不让座”、“不道谢”者换位思考,谈真实的心理感受,促进了扮演者从他人(弱者)的角色思考,并让没有扮演任务的同学也来当评委,进行心理换位,获得了“说教式”难以达到的体验实效。
  六、宽容学生“错想”,点拨反思悟行
  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网聊、微愽中,常常会流露出对某些事、人的真实想法,其中有些是错误的想法,教师要宽待、包容这些“错想”,善于智慧地点拨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会反思,感悟错因,内化导行。宽容学生的“错想”,巧妙点拨学生“过电影”反思,追因刨根,并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悟理内化导行,这是反思活动深入良性发展的体现,也是一种“心理自助”的自我教育形式。
  例如,四(下)学习《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我发动学生办出了反思性专题小报或网页,如《砺志会学习、错点变亮点》、《Good bye,娇童》、《自己纠错我能行》、《失败是动力》、《反思错因成长快》、《告别惰性,贵在践行》等,无不涌动着学生“寻错点、找错因、自纠错、快成长”的自育灵性。
  当然,“品社”课“智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亮点”的操作性策略远不止上述六项,还有讲述失败故事、调查失足成因、倾吐心中苦水、采访落选感受、参与吃苦活动、启动微博反思……。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均贵在智慧引导,生成教学亮点。
  探索上述策略时,还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第一,“品社”课教学改革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着眼学生的终身与全面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各种思潮并存的现实与网络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各类资源,切不可过多地盯着学生的缺点与错误,那样就可能导向灰色与阴暗。即使开发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也应精选少量典型、有价值的错点,隐去姓名,注重“正面化解、生成亮点、体验内化,走向自我教育”,才能从小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才奠基。
  第二,从课内到课外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纠错贵在“悟理内化导行”。应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力促学生“明错害、析错因”,体验生活悟理,进而内化导行,自纠错误,通过反省,真正变为自己的内在道德认识。
  (徐萍,南京市砺志实验小学,210000)

推荐访问:内化 悟理 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