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之源,喷涌心灵之泉】 心灵之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习作本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的年代,习作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习作内容即生活的内容,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习作的领域就有多广。要想在习作训练上有新突破,就要打破传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开发并充分挖掘生活之源,拓宽写作新“地带”,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写作灵感,喷涌心灵之泉。
  一、认识生活,开“源”建“库”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习作。只有去研究、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认识能力,才能反映生活的精彩。
  小学生的习作是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实践,才会产生感受,才会有一吐为快之感,倾吐的内容才能是真实自然的、真情实感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加强课内实践活动,把生活引进课堂的同时,更应当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生活实践。只有用心灵去感受,用慧眼去追寻,用巧手去操作,才能使神奇的自然、沸腾的社会、甘甜的生活、温暖的人情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鲜活印象和感性经验。例如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自己亲自设计的、组织、操作的实践活动。因为这种自动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多感官地观察,获得的感受是深刻的。如自治性实践活动:班长轮值制、班干部竞岗制、组长轮换制、路队长推选制等。自学性实践活动:当小播音员,播报新闻;当小编辑,创办小报;当小演员,编排课本剧;当小记者,调查采访等。自理性实践活动:自己洗衣袜、自己当家、自己布置房间、自己步行回家等。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整理和交流这些生活的素材,开“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肤浅的变为深刻的,强化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为他们的习作提供翔实的素材。
  二、观察生活,去“粗”取“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初期,认识事物、观察生活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坦然、愉悦、没有任何形式压抑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深刻,有倾吐的欲望,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我让学生从平时的点滴中去感悟家人的关爱。在观察了一段日子后组织交流,气氛非常热烈。一学生说,早上6点30准时起床,当吃完早饭要去学校时,奶奶拦住他,对他说:“等等,我送你去学校。”在路上,奶奶还对他说:“过马路要当心,要先看看右边,再看看左边,没有车了你再过。”说着就拉着他的手过马路。尽管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但奶奶还是会那样做。到学校门口后,她奶奶说:“晚上放学过马路要小心。”也许当时会觉得很烦,但是仔细去品味奶奶说的这些话时,他发现唠叨里充满了无尽的爱。另一学生说,有一次他做错了事,背书不认真,妈妈会抓住他,拉住他的手臂就往屁股上打。有时还会抄家伙打,打得他眼泪、鼻涕都挂在脸上。这时,他会非常痛恨妈妈,恨不得离家出走,不认这个妈妈。但是他发现,当妈妈打他时,妈妈的眼角也挂着泪水。妈妈不是因为讨厌自己而打,只是恨铁不成钢,想让自己走正路,不误入歧途。原来鞭打中,也蕴含着爱。
  最后大家明白一点:爱是伟大的,但是爱你不是一味地宠着你,一味地随着你,一味地迁就你。只要仔细去发现,去品味,你便了解爱原来有许多的表达方式。经过这一阶段训练后,孩子们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用心灵感受身边的人,感受家庭的温馨。我发现一个孩子在写奶奶的时候,就抓住了奶奶身上特有的一种味道——友谊雪花膏的香味。那白白胖胖的瓷瓶配着绿绿的盖,可以说是祖母级的化妆品,现在知道它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那种香味,对于“70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居然也给“90后”一种温暖的夕阳的感觉,暖暖的,很干净的,又带点甜的味道。学生的习作应是学生个体生命、心灵的独白,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的宣泄,目光、悟性的折射,这种去“粗”取“精”的表达方式,正是习作的灵魂所在。如果失去这个灵魂,文章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
  三、融入生活,存“同”求“异”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习作训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在习作的训练中,要尽可能地存同求异,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1)命题求异。“题好一半文”,这绝不是虚妄之言。每节课前我都讲一个小故事,那天和往常不一样,我“不务正业”地抛给他们一道数学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请问船长几岁?”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大脑都在飞速运转着。同学们好像也有了各自的答案,纷纷举起手来。一位同学十分自信地说:“结果是43。”我听了笑而不答。轮到数学课代表钱起昊的时候,他看来胜券在握,比前面的同学们耍了个小聪明,说:“都有可能。”其他同学也都如出一辙,更有同学加减乘除,四舍五入,得出了惊人的答案“52”,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大家都是惊得张大了嘴。后来学生写的《船长的年龄》、《简单离答案最近》耐人寻味,妙趣横生。(2)内容求异。习作应允许学生依照训练的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既可以写真善美,又可以写假丑恶;既可以写现实的生活,又可以写想象的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要让学生自由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物品、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亲友、自己的心思;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一棵大树、一朵小花、一只小虫、一角小景、一位老人;表达自己体验的生活:亲身的经历、新奇的事物、有趣的活动、难忘的事情、惨痛的教训;叙写自己想象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幻想、自己的奇想、自己的梦想。(3)形式求异。以记叙文为主,但不要受它的约束。表现形式应顺应学生的天性、爱好和习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诗歌、小说、童话、短剧;记叙、议论、说明;顺叙、倒叙、插叙、叙述、引述、转叙……让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自主选择最易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形式。
  四、感悟生活,去“伪”存“真”
  “文为心声”,习作本来就应该真诚地坦露心迹,热忱地感悟生活。写非所思,言不由衷,是写不出真正的好文章的。学生的习作是对自身生活的感悟,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并郑重地把它写下来,习作成了学生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因此,学生习作的基点应当是学生个体生命生态的展示,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也无需遮掩和伪装。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他们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自主练笔。
  有一次练笔,一位孩子写了他由于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惩罚了的事,批评老师的行为。另一位学生也在作文里写上这样一件事:他由于做眼操时跟同学讲悄悄话,被老师罚写“反思”,对老师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提出了疑问。面对这些带有评论性的作文,你应怎样对待呢?是撕掉他们的作文让他们重写一篇,还是一声棒喝,让他们鸦雀无声?这些都不足取,因为每一篇作文都是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他们的真心话。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而封杀孩子们的求异思维,还能指望他们写出“真心、真话、真趣”来吗?于是在评价这些作文时,我坦然面对,在关键处给予引导和激励,让他们提升对作文的兴趣,升华对事物的看法,开始其创新的生命。
  学生的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任心灵之泉率性喷涌,这是小学生习作最理想的境界。习作就要让学生心灵彻底放松,怎么想就怎么写,进入一个无拘无束、自然而然的写作状态,自由自主地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教师理应尊重学生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体验,而不能采取“堵”的办法,逼学生造假,封闭自我,使人格受到扭曲。唯有如此,才能让习作展示儿童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的本色,放飞童心、叙写童趣、张扬童真。

推荐访问:喷涌 之源 挖掘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