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的文辞观探究

  摘?要:《文心雕龙》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是文学理论家刘勰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产物,该书全面深刻地论述古代文学的养成与发展,并围绕怎么样创作一篇质和文、情和采统一的“道之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识,尤其是该书中所运用的文辞观,主张文学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可谓情志交融,行思巧妙。笔者在反复研读《文心雕龙》之后,笔及此文对其中的文辞观以作探究,一孔之见,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辞观;刘勰
  一、文辞修饰的作用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文学理论的扛鼎之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人对于文学的态度与观点,刘勰在表述文学理论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结合了很多玄学与美学观,这无疑给文章字句赋予了很大灵性,而这其中不乏文辞修饰的作用。《文心雕龙》开篇从哲学的角度对文辞修饰进行了“证存”,并认为这种存在是合理且与生俱来的。刘勰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认为文章与天地并生,非瞠乎人文之后,又认为“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山川,皆不过天地以文章作为修饰之象,“此盖道之文也”。
  在刘勰看来,文章并非由外在的事物去装潢修饰,而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形成。《神思》中有云:“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夸饰》中又云:“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由此可见,刘勰以为通过外在物体抒发人的心灵感应时,除了七情六欲等表达方式外,美丽的辞藻、精细的语言无疑也是可以形之以文的,所以说,刘勰彻底论证文辞修饰在行文中的作用。可见,在刘勰的文学思维中,文辞修饰无疑是天生文章之道,是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而且之于文章的比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浮夸文辞的特征与弊端
  刘勰在《宗经》一章中明确地说明了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六个特点,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等六点,其中的“文丽而不淫”作为经典文学之前提,也直接制定了文辞的合理标准。《征圣》中也说“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意思就是文辞修饰更应注重的是其自身的表达形式,万不可刻意追求新颖。那么“人之文”也就该是从属于自然的,其本质应该是真实的,而不该是无病呻吟,不该是矫揉造作。由此再进一步,刘勰又将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所谓的“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可以看出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不止一次提到过“自然”,在创作时必须自然而然地客观反映出本心的感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营丽辞”。刘勰本人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那种“华而有实”清新自然的感觉,无疑是历代文学家所最最倚重的,反观浮夸文辞在一定程度上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视实质的文章内容之嫌。比如在《通变》一章刘勰认为有汉以来,浮夸文风循环,以致误了很多作家,他们崇尚文章的虚华内容,原有的文质关系渐遭破坏。一言蔽之,在对待浮夸文辞的问题上,刘勰认为其弊端很多,应当及早摒弃。
  三、完美文辞的影响和创作
  通过以上论述,刘勰所谓的文辞修饰固然客观存在,并且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这其中又应摒弃浮夸文辞,最终创作出完美文辞。那么,其影响因素和创作方法是什么?《文心雕龙》一书中,对于完美文辞的论证十分详细,笔者归结为文体限制、表意清晰、情感抒发三点。
  1.文体限制
  虽然《文心雕龙》以骈文为基调,但纵观其中,哪篇不文采奕奕,妙语连珠?可见在文体限制上,刘勰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认为有“水虚沦结,木实萼振”的“文附质”;也有“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的“质待文”。可见,文依附着质而存在,有了质还需文采来修饰,文体限制之于完美文辞的影响也就可见一斑了。而在《定势》一篇中,刘勰为了正确描述各种文体的文辞风格,对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箴铭碑诔等问题皆作定义,显然刘勰对待文体限制是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也要讲究中和平衡的审美标准。
  2.表意清晰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无疑是文章创作的常见症结,导致这一症结的原因无疑是表意不清晰。刘勰也指出了原因:“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即主观的艺术与客观事物不对等,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言意矛盾的状况。《情采》中说:“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也就是文章要写得明辨简洁,而不是深幽隐晦。在选用文辞时,表意清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虑,运用辞藻的目的是讲明事理,太过浮泛反而会造成表意模糊。
  3.情感抒发
  《文心雕龙》曾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意指人受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影响很容易激发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动机,进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挥毫泼墨、形之以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正确的“情采”关系应是“为情而造文”,情感表现无疑是文章创作的动人手笔,文辞修饰就应为此提供依据,这也就是《镕裁》中所说的“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的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刘勰不遗余力地对文辞修饰的作用、浮夸文辞的特征和弊端、完美文辞的影响和创作的全面阐述,将一个文学理论逻辑框架和思维体系展露无遗,并最终构成了《文心雕龙》的文辞观。
  参考文献:
  [1]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0(4):125—126.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推荐访问:文辞 文心雕龙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