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SLA)”中的主体自洽原则】

  摘要:主体自洽原则引导与制约着“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简称PSLA)学习者群体性主体和个体性主体的“连接”、“冲洗”和“合流”过程。因此,主体自洽原则使PSLA认知过程成为主体自洽的二语习得过程。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主体自洽原则;连接;冲洗;合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98-03
  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roblem-bas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PSLA)主张二语习得始于真实、源自生活、结构不良但多解的问题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协商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语言习得模式,不仅促使学生自主判断、民主确定和主动掌握目的语应用性知识与技能,还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从而发展其应对生活挑战和未来工作挑战的素养。[1]
  认知语言学的主体自洽(self-negotiation)原则指“隐喻认知主体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思考,即自己对自己的判断或思考需要做到自我一致、自我协调、自我核定、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允准(Self-licensing)”,[2]最终使始源域与目标域达成一致贯通、相互协调,是隐喻构建与解读这两个认知过程的指导原则。结合PSLA的实施步骤将之定义为:“二语习得者为表达对目的语情境中问题A的判断或思考,利用已有目的语知识、综合知识(包括缄默知识)以及洞察力,确定可能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B,将A和B‘连接’(Linking)在一起。连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冲洗’(Washing)过程,即自主收集、筛选新信息,并归纳为新证据,以此作为判断依据进行主体协商和主体核定。若主体允准B对A有效,则A与B‘合流’(Converging)成为新的目的语知识;若主体判断B对A无效,则根据新证据重新确定可能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C,并尝试‘连接’A与C。经过再次‘冲洗’,若主体允准C对A有效,则A与C‘合流’成为新的目的语知识;若主体判断C对A仍然无效,则进行新一轮‘连接’和‘冲洗’。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合流’成功,产生新的目的语知识。”{2] PSLA的主体自洽原则还可以细化为个体性主体自洽原则和群体性主体自洽原则。
  一、PSLA的群体性主体自洽原则
  PSLA的“确定问题”、“提出方案”、“小组归纳(即合作拼图)”以及“小组反思”环节都是PSLA学习者的群体认知过程。其间,PSLA的群体性主体(即全体小组成员)不仅遵循群体性主体自洽原则进行“连接”和“冲洗”,而且以后者为判断依据和制约因素,最终实现各个环节中的“合流”。
  具体而言,当遇到能够触发学习动机的二语习得情境时,PSLA小组成员首先独立判断情境中所彰显的“问题”,即引起个体学习者兴趣的新的语言点、语用现象或异国文化习俗(个体性“问题”)。PSLA群体性主体尝试将小组的学习目标(包括文本层面的语言内部目标和文化层面的语言外部目标)与个体性“问题”相“连接”,即群体协商和判断。若群体性主体一致判定第一个个体性“问题”与小组学习目标不符,或者多数组员不感兴趣,或者远非当前小组能力所能解决,则对该个体性“问题”的“冲洗”失败,PSLA群体性主体转而尝试“连接”和“冲洗”下一个个体性“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PSLA群体性主体核定、认同和允准某个或一系列个体性“问题”(包括语言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即符合小组学习目标、大多数组员感兴趣并希望进一步探究、处于PSLA群体性主体“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见,PSLA小组的群体协商过程即“冲洗”过程,当PSLA群体性主体一致认同小组所允准的“问题”与小组学习目标相符时,两者的一致性便促成了“合流”,即确定了小组的群体性“问题”。
  “确定问题”环节的终点,亦即“提出方案”环节的起点。小组的群体性“问题”(下文简称“问题”)所蕴含的新信息与小组成员的已有目的语知识之间必然存在着认知上的断裂或间隙,正是这个空白激发了PSLA学习者的认知动机,启动了群体性主体自洽原则指导和制约下的语言认知过程。此时,PSLA小组成员分别激活各自的已有目的语知识,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生成群体性已有目的语知识。然后,PSLA小组利用新生成目的语知识、组员的综合知识(包括缄默知识)和洞察力,尝试从目的语的词汇、语法、语用和文化的视角解释和分析“问题”(“连接”群体性已有目的语知识和“问题”的过程)。此时,PSLA小组依次协商、判断和核定新生成的群体性目的语知识能够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哪些方面和细节,并将仍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那些方面和细节细化成多个“子问题”(“冲洗”过程)。最后,根据集体判断和假定解决“子问题”所需的新信息,小组协商、认同和允准可能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合流”的过程)。
  PSLA小组成员完成自主探究(参见标题二)后,PSLA小组需交流、汇总、分析和归纳个体性主体所收集的新信息(这些新的个体性知识就像完成一张大拼图所需的拼图小片),通过群体协商判断,筛选出能够相互啮合的拼图小片(“连接”新信息与“问题”的过程),核定、认同和允准每张拼图小片在整幅拼图(即假设的解决方案)中的位置(“冲洗”的过程)。若某些新信息与“问题”无关,或被其它新信息验证为错误或无效信息,则从解决方案中剔除(正如无法嵌入整幅拼图的拼图小片应弃之一旁)。若PSLA群体性主体判定筛选出的有效信息足以验证小组预设方案的有效性,则“冲洗”成功,新信息与“问题”就“合流”成为能够清晰阐释或完满解决“问题”的方案;若小组一致认为筛选出的有效信息仍不足以验证和支持小组预设的方案的有效性,则“冲洗”失败,小组需重新协商、分析和判断进一步解释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新信息,适当调整预设方案,或核定和允准一个新方案。然后,个体性主体展开新一轮的自主探究,PSLA小组再次“连接”和“冲洗”新信息和“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PSLA小组核定、认同和允准一个最终的有效方案(如同经过修正和完善,拼成了一幅全新拼图)。这一最终方案就是本次PSLA认知过程中学习主体所习得的新的语言知识或文化知识,也是整个PSLA认知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合流”成果。   最后,PSLA小组使用目的语报告小组结论,并回顾和评判整个PSLA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群体合作过程和最终方案(“连接”过程),判断、核定、认同和允准此次PSLA认知过程的经验教训(“冲洗”过程),总结和概括出更有效的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以及监控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合流”过程),以便指导今后的PSLA学习。
  由此可见,群体性主体自洽原则始终导引并制约着PSLA学习者的群体认知过程。前者不仅是指路明灯,更是方圆规矩,确保PSLA群体性主体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理解“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批判和择定证据,最终将新信息融汇到群体性已有目的语知识体系中,构建一致连贯、主体自洽的群体性目的语知识体系。
  二、PSLA的个体性主体自洽原则
  PSLA的“自主探究”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权利和探究机会,使他们在个体性主体自洽原则的引导和制约下构建新的个体性目的语知识。
  具体而言,当PSLA小组将“问题”细化成多个“子问题”,提出一致核定、认同和允准的方案后(参见标题一),小组成员便通过民主分工的形式,确定各自负责的“子问题”。此时,PSLA个体性主体自主判断和抉择收集新信息所需的资源、途径和方式,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整理、分析和归纳相关的新信息,并尝试“连接”新信息与自己负责的“子问题”,运用新获得的目的语语言或文化知识对“子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若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已有目的语知识、综合知识(包括缄默知识)和洞察力,判断和核定新信息不足以有效解释或解决“子问题”,则“冲洗”失败,需进行新一轮自主探究,重新进行“连接”和“冲洗”。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冲洗”成功,即个体性主体实现自我核定、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允准,认为所获得的新信息有效地阐释或解决了“子问题”。此时,个体性主体将新信息融汇到自己的已有目的语知识体系中,生成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个体性目的语新知识。
  三、主体自洽的PSLA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主体自洽原则贯穿整个PSLA认知过程,导引和制约着“连接”、“冲洗”和“合流”三个认知运作机制,[2]形成批判性、动态生成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见图1。
  图1用直观的模型描述和概括了PSLA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与问题情境互动的原则以及个体性和群体性语言系统的建构原则:主体自洽原则。事实上,PSLA的每一个实施环节都要受到主体自洽原则的关照。从确定问题到解释问题,从解决问题到反思解决过程,小组群体协商和合作环节中的二语习得群体不断经历着“连接”、“冲洗”和“合流”的认知循环,追求和实现着主体协商、核定和允准,本质上就是群体自洽的过程;自主探究环节中的二语习得个体通过自我一致、自我协调和自我认同的个体自洽方式,发展和完善个体目的语知识系统,并通过参与小组协商合作,使个体目的语知识建构与群体目的语知识建构产生相辅相成的互动生长。换言之,PSLA学习者主体在每个环节中都要进行一次“连接——冲洗——合流”循环式认知,甚或进行多次这样的循环式认知,直到主体对“合流”结果感到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允准。而上一个环节的完满循环又触发了下一个环节的认知过程,这样循环往复,微观层面上的“连接——冲洗——合流”循环式认知环节最终生成了宏观层面上的“连接——冲洗——合流”循环式认知过程,即完整的PSLA认知过程。可以说,问题情境中的二语习得者的认知过程受到主体自洽原则的导引和制约,主体自洽原则使PSLA认知过程成为主体自洽的二语习得过程。
  参考文献:
  [1]丁晓蔚.“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价值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习得 主体 原则 P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