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产业的低碳转型重点不包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分析】

  摘要: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成未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1]。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结合湖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湖南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产业低碳化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低碳化;湖南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4-2
  0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
  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产业低碳化转型,就是通过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
  1.1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1.1.1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节能减排和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累计完成“十一五”万元GDP下降总任务的90%左右。全省共完成1161个工程减排项目、1860个结构减排项目、68个管理减排项目。
  1.1.2 低碳产业初具规模 湖南省自2006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文化产业,培育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集团等一批高技术、低排放的国际知名企业,加快推进汨罗、永兴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6个国家级和华菱湘钢、岳阳云溪工业园等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向低碳化转型的趋势。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98.8亿元,占GDP的9.85%,较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低碳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节能环保五大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到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43.4%.此外,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395.63亿元,是我省六大过千亿元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是全国五个占比超过5%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1.1.3低碳基础工作不断增强 林业产业已成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2009年底,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6.43%,较上年增长0.5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3.83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1700万立方米,排全国第五位。全省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年吸碳能力6400万吨。2009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6.59%。
  1.2 湖南省产业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湖南省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2.1 产业低碳化体系尚未构成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3%、14.9%和13.3%.根据省统计局的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测算出全省一、二、三产业的碳排放比重分别为2.59%、84.26%、13.15%。通过对碳排放比重最大的工业进行深层次分析,制造业碳排放量比重最大,达到63.31%.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碳排放占到制造业碳排放量的78.5%,而全省具有技术优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仅占制造业碳排放量的3%左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工业耗能高排碳多,而低碳的产业体系尚未构成。
  1.2.2 能源瓶颈的制约[4] 湖南既是耗能大省,也是缺能大省。2009年,湖南能耗强度(吨标煤/每万元GDP)为1.29,是当年世界平均水平0.39的3.3倍,比国内平均水平高出18%.同时,从能源供应的结构来看,湖南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风能、太阳能等低碳型的能源供应比重很低。2010年,湖南煤品燃料消费总量占全社会消费量的70%左右,水电、天然气等能源消费量仅占30%左右。目前,全省水能的发展、应用潜力和空间不是很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亦受到资源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短期内还不能挑起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的大梁。
  1.2.3 受到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 作为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来说,湖南刚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机械、钢铁、石化、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5].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22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仍然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万元)。由于工业规模总量偏小,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人均碳排放量0.98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58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4.49吨的78%),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全省人均碳排放与全国平均水平将呈接近之势。
  2 湖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对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激发技术创新行为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根本保障,推广示范试点是产业低碳转型的路标指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湖南走向低碳社会[6]。
  2.1 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型
  2.1.1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增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着眼于全省工业发展前瞻性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风力发电、光伏产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和储备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全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7]。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2 促进深度融合 支持促进产学研多方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和低碳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引进技术集成创新。
  2.1.3 壮大创新主体 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和工业技术、试验验证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五大高新区采用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发展中心、大学科技园、民营孵化器快速增长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与研发平台的经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2.2 走结构优化之路转型
  2.2.1 推动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要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地区聚集,就近配套。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鼓励支持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碳足迹少的优势产业集聚。
  2.2.2 推动低碳降碳型产业的发展 当前,要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低碳建筑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低碳能源、设备制造业等低碳型产业,以及文化创意、新材料等降碳产业。以电广传媒、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为主的湖南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意含量,已成为湖南省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3.2.3 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电网、电源结构;通过对发电机组提质改造,提高发电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湖南发展核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应尽快推动我省核电建设,如马益阳桃花江、华容小墨山核电站;大力推广利用洁净煤技术和先进发电技术,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促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化。
  2.3 走示范试点之路转型
  2.3.1 培育低碳示范企业 以现有规模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来打造低碳型示范企业。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太阳能产业、低碳汽车产业、风电产业等领域的低碳型示范企业,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
  2.3.2 强力打造低碳园区 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局,集中发展低碳型产业,打造低碳园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国家级高新区,衡阳、益阳两个省级高新区为载体,培育特色低碳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园区的“三个比例”,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培育自主品牌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名优特新产品比例;发展消费品业,提高终端消费品比例。
  2.3.3 加快创建低碳城市 以创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示范区为动力,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提高低碳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新增的投资项目,除了要把好土地、安全、环保等等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等门槛以外,还要设立具体指标,增加能耗标准,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低碳城市(群)的创建,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鲍建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2-3.
  [2] 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17-19.
  [3] 柴方营,杨文月.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68-171.
  [4] 张薛.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J].节能与环保,2009,(7):1-16.
  [5] 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33-34.
  [6] 曾眯,周一.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J].商业研究,2010,(12):189-192.
  [7] 李冬.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J].现代日本经济,2011,(1):18-24.
  作者简介:徐晓君(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开发。

推荐访问:碳化 湖南 转型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