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字词教学的内涵更丰富 有内涵三字词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重视细节处理往往能体现出教者的智慧,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内涵更丰富,笔者试举两例说明。
  一、细细呵护,化解书写的“尴尬一刻”
  镜头回放:
  某教师在教学“革故鼎新”一词时,发现“鼎”字笔画多,笔顺容易写错,就鼓励同学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一个平时性格内向的男孩主动举手。老师很高兴让他为全班“板演”。但当他写完转身走向座位的一刹那,教室里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太难看了!”“左下那个‘爿’字又短又小,整个字像个瘸子!”此时,教师板着脸,男孩红着脸。
  反刍思索:
  一个好不容易能鼓足勇气上台板演的男孩,在遭遇了同伴的嘲讽之后,其内心该掀起怎样的波澜?男孩“平时性格内向”而能“主动举手”,这样的改变多么需要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从他“红着脸”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刚刚探出脑袋的柔嫩的小芽就这样被“无情的巨石”压倒了。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的难度本就大于平时在纸上书写,不太容易写好。此时,教师所要做的绝不是“板着脸”,而应是巧妙地化解男孩的尴尬,帮助全班同学正确掌握“鼎”的书写方法。
  经典再现:
  面对所有同学的嘲讽和男孩的尴尬,教师伸出右手,将手掌往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待教室里没有了声音,老师说:“你们猜,要想让大家把一个特别难写的字写好有哪些好方法呢?”
  大家都注视着老师。
  “至少有三种。”老师伸出三根手指,在大家面前左右晃了一下。
  “第一种,可以用特别的颜色把要让别人注意的地方标记出来。”老师微笑着说。
  “还有呢?”有人问。
  “第二呢,”老师略有思考,“可以把要他人注意的笔画写大一点,夸张一点,让所有的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
  “最后一种是什么呢?”其他同学有些迫不及待。
  “第三种嘛,”老师故作停顿,用手指指男孩在黑板上所写的“鼎”字, “就像这样,把它写小一点,不也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吗?”
  大家会意地笑了。
  “我们该感谢小A,是他让我们记住了如何才能把‘鼎’写得更漂亮!”
  在大家的掌声里,男孩露出了笑容。
  细节感悟:
  这个板演的男孩,如果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阳光的孩子,出现没有写好字的状况,可能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笑眯眯地看看那个比例失调的“鼎”字,不太会有多少伤害。可是,对于一个平时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面对全班同学的打击,“情何以堪”。对此,老师应该敏感一些,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刻”对这个男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个老师能从内心的关爱出发,一下子想出三种办法,确实非常机智!每一种方法又都能自圆其说。男孩的小小失误在老师的巧妙化解下变成了一次幽默的提醒。全班同学对男孩的嘲讽也在老师的智慧引导下嬗变为由衷的敬佩和鼓励。虽然这是一次简单的书写练习,但是老师所传递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人”。这呵护心灵的一刻,怎能忘记?
  二、层层递进,巧解音形义的“九连环”
  镜头回放:
  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第七自然段,一位女同学将“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
  “刚才,这位同学有一个字读错了,有谁发现了?”老师提醒大家。
  “是‘拨草寻蛇’!”
  “是的,‘拨’和‘拔’这两个字非常容易混淆。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拔’的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拨’的右边是‘头发’的‘发’。”一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清楚。
  “你说得对!大家看老师写一遍这个字。”说着,甲老师将“拔草寻蛇”写在黑板上,又特地用红粉笔写下一短竖,继而再三强调:“千万不能把‘拨草寻蛇’写成‘拔草寻蛇’了!”
  课后作业要求默写,在交上来的作业中,甲老师吃惊地发现,全班48人,有20人依然把“拨”写成了“拔”。
  反刍思索:
  在字词教学中,形近字的教学是一大难点,学生在读记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绝不能轻描淡写,轻易放过,否则达不到“匡误”的效果。然而,像甲老师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是不妥的。回溯甲老师的教学过程,花的时间不少,为何收效甚微呢?原因在于强调过多,反而使学生对“拔草寻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适得其反。
  经典再现:
  师:你的声音很动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比武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字读错了,谁发现了?”
  生:他把“拨”读成“拔”了。(师板书“拨”和“拔”。)
  师:它俩是形近字。仔细看看,谁能发现不同?
  生:“拔”的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拨”的右边是“头发”的“发”。
  师: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清楚!同学们,把草拔干净,蛇不是更无处藏身吗?干吗还要“拨”呢?
  生交头接耳。
  生:我可以演示给大家看。
  一生先做拔草的样子,双 手左右挥舞;又轻手轻脚做“拨草”的样子。
  师:你想通过表演说明什么?
  生:它们的动作是不同的,用力的大小也不同。
  师:有道理。两个字虽然形同,但意思却有很大的差异。要想达到“寻蛇”的效果,还得用“拨”。可是,课文是写比武,用“拔”,不是更能体现林冲的力大无穷吗?
  (生思考)
  生:拨草寻蛇,特别能显示出林冲的机智。
  生:这一招将洪教头的傲慢和林冲的谦让刻画得淋漓尽致!
  师:这“拨”与“拔”,让人浮想联翩,用得妙啊!
  细节感悟:
  对于字音,该教师能快速反应,处理干脆利落。对于字形,该老师在板演之后能让学生仔细进行比对,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时机恰到好处,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然而,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他深知,这样简单的比照识记很难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大部分同学此时仍然对两个字的区别不太理解。此时,恰好一个学生进行了即兴表演,动作活灵活现。老师牢牢抓住这一良机,将两个字的意义作了进一步揭示。教学至此,该老师并不罢休。他提出:“可是,课文是写比武,用“拔”不是更能体现林冲的力大无穷吗?”这一问题的设置非常巧妙,并鼓励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和课文内容去揣摩,让人叫绝。这样的解词方法,充分说明了该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词义的理解不能孤立,而要善于融入语境。

推荐访问:字词 内涵 细节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