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新生电影台词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新的环境、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目前高校的入学新生普遍为具有独特个性的“90后”,这使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学习、人际交往、环境变化、心理问题等几个角度研究“90后”新生适应不良的表现,从入学教育、导师制、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大学新生;“90后”;适应性;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4-03大学的入学阶段是新生的适应期,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许多新生出现了很多困惑和内心冲突。而近年来,入学的新生普遍为“90后”,“90后”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思想活跃,但往往自我意识很强,自我中心,普遍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强;既易产生优越感,又易产生自卑感;既有渴望与人交往的恋群感,又有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产生的孤独感,这就使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而新生适应不良,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探讨大学新生适应期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策略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指导作用。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一)学习适应不良对大学生而言,学习依然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与中学有显著的差异。面对诸多的改变新生普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首先表现在授课方式、学习方法不适应。据调查,50.3%的新生不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其中16.2%的新生极度不适应。普遍反应“老师上课速度过快,内容过多,与教材不完全一致”。其次,大多数新生未摆脱中学老师“牵着走”的学习方式,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35.5%的新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难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再次,进入大学后,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由于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督,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减弱,只有39.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持有高度的热情;另外,一部分新生学习目标逐渐模糊,39%的学生承认自己目前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二)人际关系变化引起的不适应大学新生一般在17~18岁左右,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渴望融入社会,了解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但大多“90后”,身为独身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有求必应,导致他们在人交往过程中常常自我中心,对别人缺乏关心和理解,形成任性自私、骄傲自满等个性特征。此外,在中学时期,由于学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的重心都放在学习上,而人际关系的技巧相对缺乏。进入大学之后,人际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时难免出现矛盾和分歧,很多同学因为与其他同学处理不好关系感到痛苦,甚至出现了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症状。据调查,42.7%的大学生不知道与人发生冲突时该怎么解决,30.8%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13.1%的大学生完全不善于用语言与人沟通,高达58.9%的大学生总拿自己的短处同别人比较,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易产生自卑心理。(三)大学生活环境适应困难大学好比一个开放性的小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新天地。但相对中学而言,大学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更高,但“90后”独生子女较多,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在中学养成的依赖性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进入大学后不会管理财物和时间,加上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新生很难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的变化。此外,中学的生活相对比较紧张、单调,学生面对的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而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业余时间大大增多。这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既感到充实又有些不知所措,不会合理支配自由时间来发展和充实自己,对新的生活感到迷茫。据调查,约42.9%的新生不习惯学校现行的作息时间,10.5%不喜欢学校里的休闲、运动场所,41.2%新生不适应或者不太适应现在的大学生活。(四)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困惑“90”后学生情感丰富,活力四射,具有高度的荣誉感和丰富的审美感。但当他们内心需要受阻或遇到重大挫折时,情绪又易产生强烈的波动,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而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兴奋期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让新生情绪低落,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面对新环境、新任务的焦虑感,人际交往不顺导致的抑郁感,目标缺失的困惑感,竞争引起的危机感,让很多新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调查中,只有62.5%的新生自觉身心健康状况良好,67.7%的学生“心情开朗”,7%的新生有各种躯体不适应状况,9.3%的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感到自卑。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大学数新生从“不适应大学生活”到“走出困境,逐渐适应”,至少需要2~3个月,多则一年,而极少数学生甚至需要更长时间,适应过渡时间越长对学生发展越不利。此外,大学新生适应期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让部分学生消极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的成长埋下隐患,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入学教育、专业辅导、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几个方面入手,让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把思想教育与针对性管理相结合首先,要及时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新生对新时期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其社会使命感,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其次,新生进校后,学校应组织其学习学生手册和各项规章制度,平时严格管理,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大学新生自我管理较差的特点,让新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二)落实导师制,重视专业教育与学习指导首先,新生入学后,每个专业应配置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成为该班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就业前景,了解职业发展动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理智地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前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心态,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学习的焦虑感和盲目感。(三)组织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新生适应和成长服务校园文化的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学校团委应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迎新晚会、团组织观摩赛、大学生运动会等,使新生能够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其次,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实训参观、勤工助学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磨练其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入学初期,学校应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一进行排查。班主任应对本班学生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对贫困生、单亲家庭以及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此外,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来,通过系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其掌握人际相处的技能,提高新生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参考文献:[1]吴宏宇.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10,(2).[2]陈银凤.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J].2002,(4).[3]刘磊.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8,(18).[4]詹丽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7,(12下).[5]林长远.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作者简介:王艳碧(1982-),女,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认知与教学。

推荐访问:性问题 新生 对策研究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