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之根基何在?] 根基

  “基础”乃万事之根本。无基础者,乃空中之楼,必将倾覆于轻微之动荡。小学语文是语言之基石,能力之基石。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试,语文教学成了“终日练”,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将融情感、语感、文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语文课堂,学生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
  知道鲁迅、茅盾、冰心的原名、字号、籍贯、代表作的比比皆是,而拜读过《狂人日记》《子夜》《繁星》等名作的凤毛麟角;做得了缩、扩、改句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写不通句子及句子干瘪贫乏的随处可见;说得出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特点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作文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也绝非少数。如此舍本逐末的教学,何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之能力?何谈21世纪一代新人语文素质之提高?何谈小学语文乃学习之基石?要让语文不沦为空中楼阁,那能力的基石务必扎根于生活这块沃土。
  一、根基在积累——注重点滴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如第一学段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教师要明确积累的阶段性和目标的明确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而不繁杂”“内容广泛而不琐碎”的状态下做有意和无意的积累。注重有效的积累才能让点滴生花。
  二、根基在自然——留住来时之路
  语文虽包含“知情意行”诸多内涵,但语文课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学语源之自然,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在“寻找四季的脚步”这一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春天的诗句,用自己的心感悟春天,用自己的笔描画春天……这些语文资源在学生眼里是那样真实,是那样亲切,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学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用,所以语文基于自然,我们得“留住来时之路”
  三、根基在生活——回归生态语文
  生态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从结构上讲就包括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在众多的因素中,人、活动、环境又是生态教育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具有复合的教育生态关系。因为人是教育生态中的主体,故而,只有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显示生态教育的个性特征,也会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基本规律。
  语文基于生活,想要一个生态的语文,那教师得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多元化教材观,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契机,并善于抓住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听、想、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只有基于生活的语文才能回归生态。
  四、根基于创造——任凭能力飞扬
  “创造”是“能力”的显现。学习就是为了有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创造性。语文学习的形式广泛,也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方式使语文学习具有乡土的气息,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可综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校本、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语文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及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根基 何在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