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红字【试析霍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救赎之法】

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清教主义色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并受到清教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对霍桑而言,原罪与救赎似乎成了其多数作品的创作思想。在霍桑的经典著作《红字》中,救赎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本文将以海斯特·白兰这一形象为例,试析霍桑在《红字》中展现的救赎之法。关键词:霍桑;《红字》;救赎;海斯特·白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0-011、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早期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950年出版的《红字》一书使他一举成名。在《红字》中霍桑关注的并不是罪恶的本身,而是人们对已犯罪恶的不同反应及赎罪的方法。海斯特·白兰是《红字》的女主角,她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佩戴红A字、做针线活以及独自抚养珠儿这三种方法来实现自我救赎。2、救赎法之一——佩戴红A字在《红字》中,红A字是全书的主要意象,整个小说的情节也是紧紧围绕这一意象扩展开来。从文章伊始,红A字就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从监狱中走出来的时候,她的外衣胸口上“有一个奇妙的花体A字,它是用鲜艳的红布做的,周围饰以精巧的刺绣,并用金线滚边而成。这个字母绣制得十分艺术,十分神采,并富于想象力,简直是她衣服上最时新的,恰到好处的装饰。”[1]这是红A 字在全书中的第一次出现。而在整个小说中,除了第十八章中红A字曾短暂的离开过海斯特·白兰的胸口外,其余的时候只要有海斯特·白兰的身影,读者就能看到她胸口的红A字,白兰似乎和红A字俨然已成为一体。但读者从文中可以发现,佩戴红A字并不是地方法官对海斯特·白兰所犯罪恶判决。在海斯特·白兰出狱后,她本可以撕下胸口的红A字,从而就不用忍受村民看到红A字时的异样眼光和恶毒言语,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佩戴着红A字。于白兰来说,公开地向村民展现胸口的红A字,让村民一目了然地看到她所犯的罪恶,无疑是一种自我折磨的方式,希望通过心理上的折磨来减轻心中的罪恶感。因此,对海斯特·白兰而言胸口的红A字带来的是折磨,但更多的却是精神上的自我慰藉。3、救赎法之二——做针线活听说过或见过海斯特·白兰的针线活的人都知道,白兰做的一手好针线。“海斯特的手工制品逐渐地,但不是很慢地成了时髦服饰。”[2]“她的飞针走线出现在州长的皱领上,军人佩戴的肩带上,以及牧师的衣帽镶边上。她的女红装饰着婴儿的小帽,还被封闭在死者的棺木中发霉、腐烂。”[3]对白兰而言,这是她谋求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她更是想通过此种方式“在她失去贞洁之后,再造出一个贞洁来,并且由于殉道的结果,这个贞洁将更圣洁。”[4]她可能希望人们记住的是一个会针线活的白兰,而不是一个不贞洁的白兰。于是,白兰用她的针线为穷人制作粗布衣服,把做针线活换来的钱用于慈善事业,以赈济不幸者。逐渐地,白兰的形象确实得到了改善,“红A字就是她助人的象征。她能这样助人---下的力量又是这样大,同情心又是这样强---以致许多人都不按原来的的词义来解释红A字了。他们说,A字表示Able (有才能的)。”[5]此时的白兰是能干的、有才能的。 到小说末尾,“红A字已不再是受人奚落、令人痛恨的烙印了,而是成了使人为之遗憾,望而生畏,以至肃然起敬的东西了。”[6]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早已将失贞的白兰抛诸脑后,记住的是令人敬佩、尊重的白兰。海斯特·白兰通过做针线活这一实际行动,以行善来洗涤失贞的自己,重塑纯洁的灵魂,获得了救赎。4、救赎法之三——独自抚养珠儿珠儿是海斯特·白兰“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得来的,是她全部身心的寄托。”[7]尽管是耻辱的标记,她却极尽心力全力抚养珠儿。“收购最贵重的料子,充分发挥她的想象,来安排和装饰孩子在人前穿着的衣服”[8],与当地的同龄孩子相比,珠儿就像是一个活泼美丽的小精灵。所以当州长试图剥夺珠儿的抚养权时,海斯特·白兰誓死抗争,她的状态几近疯狂,反复强调决不能失去孩子。尽管珠儿之于白兰就是“一个活着的红字,时刻提醒她已犯下的罪恶,”[9]尽管每当珠儿询问她胸口的红A字时,海斯特·白兰的内心痛苦万分,但是珠儿却也是“海斯特·白兰带着污点的灵魂的唯一慰藉,是她窒息生活的一缕明媚阳光。”[10]打从海斯特·白兰出狱的那一刻起,珠儿就陪在她的身边,长期的陪伴使珠儿成了海斯特·白兰的精神支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动力和希望,也成了她实现自我救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结语《红字》始于批判,终于救赎[11]。在《红字》中,霍桑为海斯特·白兰佩的救赎之路设定了三种方法:佩戴红A字、做针线活以及独自抚养珠儿。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通过这三种方法改变了自己遭人唾弃嘲弄的命运,为自己在村子里赢的了他人的一席尊重和认可,成功地洗涤了自己的灵魂,实现了自我救赎。参考文献:[1][2][3][4][5][6][7][8]. 霍桑著. 余士雄译. 美国经典文学名著--《红字》.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年. 007,047,048,045,151,283,59,56.[9]、王秋媛. 艰辛的救赎之路---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名作赏析 Masterpieces Review. 2011年第15期. 34页.[10]、彭雪. 简析霍桑《红字》中珠儿的形象及其作用. 2008年12月第11卷第4期,59页.[11]、王秋媛. 艰辛的救赎之路---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名作赏析 Masterpieces Review. 2011年第15期. 34页.

推荐访问:红字 斯特 之法 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