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气氛的笑话_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一、精心设计导语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快乐学习、欲罢不能的境地。如在复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用了钱学森回国却受到百般阻挠的事例导入,当时美国海军处处长金波尔说钱学森“一个人能抵得上五个师”,在学生惊叹之余,老师顺势问:一个人的力量真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来解答这个疑问。这个成功的导入使得全班同学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二、优化教学过程(一)结合自身特点巧妙、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就拿我来说,也在不同时候在变化,有时激情四射,有时和煦温婉,有时幽默风趣,有时和蔼可亲,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巧妙、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如我在一节习题讲授课上,说复习班学生的习题正确率还没有应届班的正确率高,学生闻听此言,个个低下了头,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沉闷了不少。我接着巧妙地利用方言风趣的说:“哎呀,咱们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方言páo)呀!真正熬成婆(páo)了,却发现婆(páo)还不如媳妇……”学生顿时笑倒一片,同时他们也在笑声中明白:复习生还不如新生,根本没有骄傲的资本。在我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中,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也听出了这句话的话外音,自然就端正了学习语文的态度。(二)“问”似看山不喜平——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平淡无奇了,便没有人看,同样,问题提得平淡无奇,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有一个教学目标是欣赏徐志摩独具特色的意象。我在完成这个目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前学过的诗句中,有写到过柳树这个意象的吗?它代表什么寓意?学生联想到已学诗句,“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惜别怀远的意思,理解“金柳”这一意象就顺理成章了。然后我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蕴含着什么意思?这一问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那河畔的金柳,让他回想起往日偎依柳树下读书的情景。这位“夕阳中的新娘”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让学生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及“新婚而别”的凄美情景,体会到徐志摩此情此景作别“新娘”的心情。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就能顺利完成欣赏意象的教学目标。(三)灵活地使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例如,《雷雨》的教学中,“雷声”的出现;《再别康桥》教学中,康桥美丽风光的重现,都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同时还要能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40分钟的时间内,不可能把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所有内容统统讲完。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的教学,实际上是在涂万金油,与其说是教学的周到,不如说是教学的败笔。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一个好的课堂结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例如,教完《我与地坛》,我是这样结束的:“这是一篇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挣扎,也充满了智慧的文章。课文节选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但是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坛给我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了我生命的感悟,帮我完成了第一次的精神涅 ;而母亲用她无言的爱和默默的注视,帮助我完成了第二次的精神涅 。母亲和地坛构成了我精神的支点和人生的路标,使我从消极走向振作,从绝望走向了希望。不幸的史铁生尚能在困境中崛起,更何况健全的我们呢?”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学生的激励,真可谓一箭双雕。课改的今天,对于毕业班的课堂,我不仅要关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环节是否一一得以落实,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投入了多少情感,付出了多少努力,迸发了多少热情,启迪了多少想象,进行了多少创新,获得了多少成功!从学生的智慧中来,到学生的智慧中去,让教与学赋予生命以成长的激情和智慧,让教师成为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苗,让课堂成为丰收的乐园。(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

推荐访问: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 活跃 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