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的老兵】 天山老兵酒价格

  当电话那边传来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王贵振洪亮的声音时,我知道这一次迟来的采访不能继续推迟了。1995年,我第一次到石河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采访,几次约好采访政委王贵振,终因时间关系一再爽约。转眼17年过去,当我们再次在乌鲁木齐见面时,虽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依然精神矍铄,声若洪钟,军人的气质丝毫未减。在军区05楼招待所,我们终有机会长谈……
  从东北到大西北
  王贵振祖籍辽宁沈阳,1966年大学毕业,就和爱人马士勤直接从大连理工大学分到最基层单位——农4师71团3连,他们是同班同学。那时候,他们主要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天,拉柴油的小马车就把王贵振他们拉到了一间半地窝子门口,告诉他这就是他们的新家。王贵振小心翼翼推开门,里面扑棱棱飞出十几个活鸡,吓他一大跳。王贵振尽管心里不是滋味,还是立即动手,清扫鸡圈,把外面的好土弄进来,一层一层地垫,最后找保管员要几块铺板,当天晚上他们就住进了鸡窝里……
  那时候新疆气候寒冷,经常零下二三十度,留给王贵振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件宝,就是毡筒、水鞋和破棉袄。最冷的时候穿带毛的大头鞋,因为晚上要脱粒苞谷,还要穿毡筒,走不好就要摔跟头,但为了防冻非穿不可。更长的时间要穿水鞋,还要穿一个毡袜。当时团场都是土路,冰雪融化,非常泥泞,春夏秋的时候遇到雨也必然要穿。到地里去放水时,不但要穿矮腰水鞋,而且还要穿长筒水鞋。晚上去田里浇水,棉袄更是长年离不开,它还有一个好处,疲劳的时候,把棉袄往地上一铺,就地休息就像棉被。
  1980年,王贵振调到了石河子农院,从教师到系里、院里领导前后一共是8年。后来根据工作需要,又把他调到建筑工程第一师,在建工师他工作了6年,建工师的工作条件艰苦,野外工作多,工程遍布新疆各地,修铁路、公路、搞水利工程。毫不夸张说,一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坐在汽车上的。后来把王贵振调到石河子市农八师,任党委书记、师长、政委,又干了3年。1995年11月,王贵振任兵团副政委,1996年8月,因工作需要王贵振回到了兵团机关,还兼任农八师的领导职务。
  王贵振觉得,自己和军垦第一代老同志相比,微不足道。军垦第一代人白手起家,在亘古荒原上开荒种地,发展兵团的事业。自己虽然吃了不少苦,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谈不上知识分子,但还是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是改造的对象。因此经历也是比较复杂。但他认为,经历是一个人的财富,而且是一生的财富。对人是思想、意志、理想、信念的磨炼。
  王贵振觉得自己和兵团有着割不断的亲情。王贵振的父亲是老359旅的,1947年牺牲在东北的战场上,当年王震率领的359旅解放新疆,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先锋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王贵振是359旅的后代,天缘巧合又把他分到了兵团,他理所应当把父亲未尽事业做好,为发展壮大兵团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仅献出青春、终身,同时还献出子孙。王贵振两个孩子都是在兵团生的,是兵团培养教育、成长、成才。
  让世界认识兵团
  那年,王贵振任兵团副政委,分管宣传工作。他到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学习的时候,有107个学员,除了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以外,还有三分之一多的人来自中央各个部委办局机关。大家在一起学习了3个月,平时接触交往也比较多。但是王贵振发现大家了解兵团的很少,真正深入了解兵团的人更少。王贵振感到很吃惊,兵团人守边关,戍边几十年,默默无怨无悔的奉献,但是连共和国部长们都不是很了解,他确实感到不是滋味。
  王贵振记得当时的兵团司令曾经说过一句话,“困扰我的是全国人民不了解兵团,全世界人民不了解兵团。”
  王贵振一下感到这是工作中不足,也是今后工作要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他立即和宣传部的同志商议,寻找一切机会,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兵团宣传出去,让兵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通过和有关部门协调,兵团的政委和司令员很快上了央视的《东方之子》,和全国人民见面,这是央视的品牌栏目,影响力比较大。接着,王贵振和兵团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金茂芳,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宣讲兵团,宣传兵团精神。宣传部杨部长和著名的作曲家田歌也到中央电视台宣讲兵团。石河子画家董振堂以老军垦为题材,画了一组画,这些人都是他周边活生生、实实在在老军垦人物,题目就叫《兵团人》。后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布展,请国家领导人去看,请各方面的人去看。还把反映军垦人、反映兵团精神,反映兵团奋斗史的摄影作品拉到山东等省区展览。
  后来田歌和安静重新合作,创作《兵团组歌》。组歌是一系列全面反映兵团奋斗史的艺术作品,以新疆歌舞团为主进行排练,在北京请了国家歌舞剧院参加,在北京保利大厦连演3场,场场爆满。那时恰恰是兵团成立45周年,《兵团组歌》在北京、新疆同时演出,后来中央电视台也转播了,效果很好。
  那段时间,王贵振和兵团宣传部的同志策划一个个宣传方案,在中央负责宣传的领导同志安排下,邀请《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著名媒体到新疆采访。《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连发多篇宣传兵团精神、兵团屯垦戍边无怨无悔40多年的感人事迹。各家报纸转载后还在头版显著位置配发评论文章,新华社还发了几篇通稿。
  后来王贵振他们又邀请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法国的《费家罗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台湾的《联合报》和东南亚的很多新闻媒体对兵团进行采访。
  通过大家认真负责的工作,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几十年的兵团有了机会逐渐让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了解、认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更需要让全国人民了解兵团,在认识基础上进行合作,加快兵团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唱响兵团精神
  2011年,新疆建设兵团开展“唱响兵团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对此,王贵振深有感触说。他觉得现在兵团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军垦第一代人是经过生死考验的,为新中国的解放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最后就地转业,开发建设新疆。
  王贵振常常思索,在那个年代,兵团事业那么艰苦,为什么难不倒兵团人,攻不破边防线,摧不垮军垦魂?这就是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就是他们最高的理想和信念,这就是他们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王贵振告诉我,军垦第二代和第一代是有差别的,文化程度比第一代高,但是第二代能不能继承一代的优良传统,继续把兵团事业发展壮大,还是需要继承发扬兵团精神。现在兵团第三代稍微大一点的也开始在兵团工作,兵团事业要想代代相传,就要代代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绝不能丢。根据现在职工队伍的变化和兵团事业的需要,更应该唱响兵团精神,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希望,把兵团的事业搞好,为国家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贵振认为,开展兵团精神的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实践证明,兵团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伟大事业。而这个事业不仅是兵团人的事业,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事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兵团人经过了50多年的艰苦奋斗,无怨无悔地开发建设了新疆,保卫了边疆,增强了民族团结,也保证了新疆的安宁。应该说,兵团对历史做出了很大贡献,兵团人吃了很多苦,甚至有不少人为了兵团的事业献出生命。兵团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兵团的精神,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兵团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伟大的精神就应该继承和发扬,所以必须唱响兵团精神。兵团的事业不是一代而终,也不是二代而终,只要有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有“三股势力”的阴谋,兵团就会永远存在下去。所以说,兵团的事业应该代代相传,就应该代代继承和发扬光大兵团精神。而精神的产生、发扬和光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育,需要培养,需要宣传……
  夜深了,我们漫步在乌鲁木齐静谧安详的大街上,凉风阵阵,霓虹闪烁。王贵振,这位天山深处的老兵没有一丝倦容,步履依然那样稳健。再过两天就是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的日子,届时世界各国政要、嘉宾、客商将云集这里,亲眼目睹新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当然还有已经走向世界的新疆建设兵团的累累硕果……

推荐访问:天山 老兵 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