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将军抓石油:五营将军是哪五位

  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有五位将军的名字是与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石油科学巨匠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万千石油工人镌刻在一起的。  何长工 人民的长工为国找石油  何长工,原名何坤。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武汉结识了毛泽东。为了帮助他摆脱反动当局的追捕,毛泽东根据他留学法国前曾在北京长辛店做过工的经历,特地为他改名“何长工”,意为永远做人民的“长工”。那时,他不会想到,革命胜利后,会和石油工业结缘。1952年8月,他担任了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部长是李四光。他曾说过:“能与大科学家李四光携手,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国家要产油,就得先找油,当时,石油工业部尚未组建,根据李四光的意见,国家决定从1955年起,由地质部、燃料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协作,勘探石油。地质部负责石油天然气的普查。从此,何长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李四光抓石油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了。待石油工业部成立后,中央继续把找油的任务搁在了石油部、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身上。1956年初,根据中央“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大的油区”的要求,何长工召开地质部党组会议,做出了石油普查战略东移的决策。
  1957年底,在何长工的亲自指挥下,石油地质大军挥师东进松辽平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何长工家的会客室几乎成了“三国四方”的第二会议室。所谓“三国”是指石油部、地质部、和中科院;“四方”则是指石油开发的四个环节:普查、物探、勘探和科研。
  作为找油的开路先锋,地质工作者长年在野外作业,可谓含辛茹苦。对此,何长工总结出了“三光荣”精神。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他既是这种精神的提倡者,也是实践者。为了找到石油,他拖着残腿,把大庆、扶余、黄骅、山东、江汉等地跑了个遍。在松辽会战上马的关键时期,他领导的勘探队伍为几口基井的定位钻探发挥了尖兵作用。尤其是当余秋里和康世恩决定让命悬一线的“松基三”井停钻试油时,在世界石油界名声显赫的苏联专家米尔钦柯提出,“既然是基准井,那么‘松基三’的任务就是继续由现在的1700米向3200米打,直到对钻孔的地下情况都了解清楚了,才可试油,这是勘探程序所规定的。”为防止在争执中形成僵持,何长工决定给石油部一个关键性的支持。他打电话给余秋里:“秋里吗?我是何长工呀!你们的决定我赞成。既然现在已经看到了油气显示,再往下打又有不少困难,那就停钻试油嘛!”
  余秋里接此电话,脸上露出了少有的感激之情:“老将军啊,您这是解了我的大难啊!”“一家人别说两家话。松辽找油,我们地质部和你们石油部是一盘棋。祝你成功!对了,别忘了你说过的话:等钻到油了,你得请我吃红烧肉!哈哈哈……”何长工在电话里发出一阵爽朗笑声。“哎,我一定!一定!”1960年初,在何长工的指挥下,地质部石油地质队伍又从松辽平原转战华北平原。1961年2月,华北平原石油勘探取得重大进展。至1963年10月,地质部石油地质队终于在华北平探得了工业油流,从而奠定了胜利和大港等油田的开发基础。1963年12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第二次会议上宣告: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中国人已经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此,何长工可谓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虽然因在地方工作,何长工未参加1955年的军衔评定,但开国中将余秋里等却尊呼他为“老将军”。因为论资格,何长工乃是井冈山“朱毛会师”的牵线人,当初余秋里在江西吉安老家当赤卫队员时,何长工已经是瑞金苏维埃中共政府军政大学的政委和红八军的军长了。1975年,何长工回到军队任职,出任了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
  李聚奎 首任石油部长从ABC学起
  李聚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将。1953年,中央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周恩来曾说,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而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又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带过去,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才行!据此,军委向周恩来推荐了3个人,这3个人都是周恩来熟悉的,其中就有正在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的李聚奎。周恩来考虑再三,终于落笔圈定了这位将军。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成立石油工业部的决议,李聚奎被任命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上任没几天,李聚奎就交代给部长助理徐今强一项任务:“你来当我的老师好不好?”他怕对方不明白,又说,“你就当我是小学生一样,从石油工业的ABE教起!”
  李聚奎上任伊始就跑到基层,一是搞调查,二是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并尽可能地给下面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位当年见过李部长的独山子油田技术人员回忆说:“一天,我们正在工棚里开会,来了个穿大衣的老头,就坐在后面听。我们也不知他是谁。他听大家分析情况,到食堂问大家能否吃得饱,还到井台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问他,他告诉我们是‘石油部的老李’,没有一点架子,谁也没想到他就是李部长!”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原油。听到消息,李聚奎夜不能寐。马上把好消息报告给了中央。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专门召见李聚奎,给予鼓励。也就是在这次召见时,李聚奎提出了将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改为石油师的建议。同时,他又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动员他抽调大量人力、财力,支持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他还以石油工业部的名义下达了一年内打出40口油井的会战任务。到1956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出了石油。
  1958年2月,李聚奎又被调回军队工作,担任了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余秋里 独臂统兵大会战
  余秋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说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就不能不说大庆油田的会战,说大庆油田的会战,就不能不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大庆油田会战的总指挥余秋里。
  李聚奎将军回部队后,周恩来在考虑第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人选时,依旧把目光投向了军队。经彭德怀举荐,周恩来拍板,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余秋里中将走马上任,担任第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在长征中失去了左臂。毛泽东曾评价余秋里道:“此人是个将才,以后必大有可为。”10年后在中南海丰泽园,这位将才带着久经沙场所特有的干练,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表示:“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一定打好石油这个仗!”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对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认为从地资料上看,在大庆地区找到大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同年2月6日,余秋里给李富春、薄一波写了封信,汇报了松辽石油勘探情况和石油部准备在松辽地区组织石油会战的设想,请求国家予以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因当时经过几年的“大跃进”,国民经济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各方面都在努力压缩项目,尤其是对于新铺的摊子,中央控制得相当严格。李富春读过信后,把余秋里找来说,“现在各部门都在下马,而你们却要上马,这是个大行动,要给中央书记处写报告。”几天以后,余秋里直接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提出:准备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松辽地区开展一场勘探开发石油的大会战。邓小平当即表示同意,让他正式给中央写一个报告。
  2月13日,石油工业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送上去后,仅过了7天,中央就批准了。中央决定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抽调数十支钻井队、2000余名科技人员和大量器材,在大庆地区开展一场石油勘探大会战。4月1日,会战领导机关开始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办公,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正式开始了……
  会战初期,上万名石油大军汇集到一个没有城市依托的荒原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困难一个个摆在面前,作为会战总指挥和工委书记的余秋里忧心如焚。靠什么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从而稳定队伍,打开石油会战的局面?他沉思再三,很快找到了答案——当务之急,是抓战略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会战。没过多久,会战指挥部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公布了。“两论”坚定了石油工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强信念,大家边实践也总结,终于打出了高产油井。
  1960年4月9日,在会战指挥部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针对部分同志流露出的畏难情绪,激动地对大家说:“前不久,有位老大娘跟我讲,你们那个王队长在工地上,饿了啃几口干粮,困极了便裹件老羊皮往地上一躺,七天七夜不离开井场,一连50多个小时不睡觉,他真是个铁人哪!我们要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就需要这样的人和这种精神。”余秋里铿锵有力的话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于是,会战指挥部正式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争做‘铁人’”的号召。余秋里抓的“两论”学习和树典型“王铁人”,对于当时打开石油会战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余秋里将军率领五万石油大军在松辽平原终于找到了一个让共和国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的世界级大油田——大庆油田!
  余秋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六年,带出了一支石油劲旅,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4年,余秋里卸任了石油工业部部长一职,转而担任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主任。
  旷伏兆 “地道战”政委抓石油
  旷伏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年代,他曾担任过最早开展“地道战”的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政委,因为可以说是“地道战”的组织者和推广
  1960年3月,旷伏兆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担任了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协助李四光和何长工开展工
  旷伏兆到地质部后,主要分管石油勘探工作和与石油工业部的协调同工作,他与余秋里同出自红二方面军,同为任弼时和贺龙的爱将,为了石油,他们又走到了一起。
  国家石油勘探的重点转向松辽平原后,旷伏兆主要负责指导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东北地质局在松辽平原上的定井试钻工作。从部内分工的角度讲,他是李四光和何长工的助手。从部际协作的角度讲,他又是余秋里的助手。就是在他的具体领导和指挥下,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501钻机在吉林省怀德境内的五家窝棚,第一个打出了油砂,后又在几口浅井中发现了油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14孔,该井从300米深到1000多米深,共见含油砂岩20余层,达60米厚。
  李四光部长和黄汲清、谢家荣等专家正是据此判定:松辽平原具有形成大油田的基础。
  1975年10月,旷伏兆离开地质部,回部队工作,先后担任了空军副政委和铁道兵第二政委。
  洪学智 蒙冤上将抓石油
  洪学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再次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唯一两授上将军衔的人。
  1959年7月,彭德怀遭到错误的批判。洪学智因与彭总的关系很不一般,受到牵连。两个月后,他被调离军队,到吉林省当了农机厅厅长,后任重工业厅厅长。“文革”开始后,洪学智遭到关押和批斗,1970年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他才被解除了劳动改造。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洪学智将军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70年代初,国家仍然缺油,开采量仍显不足。而石油又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能源。我在总后当部长时,李聚奎政委、余秋里政委都先后调到国家石油部当部长,发展国家的石油工业。现在,我在一个省抓石油化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发抚余油田。”
  洪学智到吉林石化局上任不久,便一头扎到抚余油田,在那里蹲点达一年多时间。为了掌握石油开采和加工的全过程,已经六旬开外的他,不畏劳苦,下一线,上井架,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在向他们请教技术知识的同时,还了解他们的疾苦,过问他们的生活。为改善油田职工的生活供应,并解决职工在当地的婚恋问题,经他与省里协调,油田附近的农村社队,被划转为油田农场,这既增加了对一线职工的粮食供应,又解除了年轻职工婚恋难的后顾之忧。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被平反,并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才离开了石油战线。
  张宁据《党史纵横》

推荐访问:五位 将军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