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论丛书作者 “说文谈史丛书”及其作者

  仿佛已经遥远得像上世纪似的,确切些说,是上世纪末的1997年,我正式调入出版社不久,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杨天石先生。杨先生六十岁左右,身材挺拔,显露出南方人的精明睿智,依稀可见当年玉树临风的英姿。聊天中得知,杨先生在政协办的《团结报》上有一个“说文谈史”专栏,发表的是古今文史的轶闻趣事。我所在的单位以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为主,随笔也在出版范围之内。我建议杨先生把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搞一个丛书,名字就叫“说文谈史”。杨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杨天石先生是位著名学者,多年在海外查阅摘抄复印罕见的中、英、日文档案,根据第一手资料著有《中华民国史第1编》(合著)、《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主编、主撰)、《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海外访史录》,还著有《黄遵宪》《朱熹》等,是著名杂志《百年潮》的主编、《炎黄春秋》的编委。我就同杨先生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杨先生后来又出版了《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杨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等,名气越来越大。杨先生不仅帮我组织了“说文谈史丛书”,后来又把“钱玄同日记整理校注本”推荐给我社,因东北一家出版社承诺出更高的整理校注费,且势在必得,打算用那套书获奖,我们社领导一贯不喜欢与其他社抢稿子,就习惯性地放弃了。在《百年潮》上,我读到了青石先生的连载文章《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十分喜欢,就问杨先生是否可以联系作者结集出书。杨先生告诉我,青石就是《百年潮》的编委杨奎松先生,同名的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已经以很高稿酬预定下了,此事又没成。我请杨先生为“说文谈史丛书”推荐几位学者型作家,他便推荐了王春瑜。
  王先生是明史专家,又是杂文家,其《万岁考》、《株连九族考》等宏文享誉士林,对思想解放、反思“文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王先生以金生叹为笔名,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有专栏,上至院士、下至文坛混混,一律痛扁,毫不留情,出版专著《明清史散论》、《明朝酒文化》、《交谊志》、《古今集》,杂文、随笔集《“土地庙”随笔》、《老牛堂札记》、《续封神》、《铁线草》等二十余种,主编《明史论丛》、《中国反贪史》等丛书二十多种,其中《中国反贪史》获得了中国图书奖。王先生热心提携后进,我的两部随笔集,就是王先生帮助出版的,这是后话。当时我找到了王先生,他不仅马上就答应了约稿,并很快交来了《漂泊古今天地间》的书稿,而且还推荐了台湾的史学家苏同炳(庄练)先生。
  我那时还没有使用电脑,更别提利用网络了。与诸位先生的联系主要靠长途电话。苏先生也很快交来了书稿,这就是文史随笔集《长河拾贝》。苏先生是谦谦君子,非常客气,我们合作之后,每年春节都给我寄明信片,我也会打长途电话给苏先生拜年。后来,苏先生还在我们社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国古代名女人》、《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等著作。即使国内其他出版社也关注苏先生,他也是先征求我的意见,如果我社不想出版或续约了,他才把自己的著作交其他社出版,如《古风月谈》、《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性人物》、《人物与掌故丛谈》等,这是后来的事情了。
  我把约稿情况告诉了杨天石先生,杨先生有些感到意外,说,还能约台湾作家吗?杨先生不但编辑了自己的随笔集《横生斜长集》(因为杨先生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却以史学研究为职业,所以取了这样的书名),而且推荐了由台湾到美国的史学家汪荣祖先生。汪先生有一部《学林漫步》,也是专栏文章的结集,1983年在台湾出版,虽是旧书新做,但当时是第一次在祖国大陆出版(1998年)。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增订版,补充了二十七篇文章,可见这部书不过时的价值。我感到高兴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增订版,保留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版的序言,体现了汪先生的严谨学风和不忘旧事的风格。
  随着《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钱钟书作序)、《蒋介石评传》(与李敖合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史学九章》等著作在祖国大陆的出版,汪荣祖先生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识。汪先生还有一事值得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三大演讲家”之一去美国给留学生做思想工作,汪先生忍不住站起来驳斥所谓的“娘打孩子,孩子不应记恨”的理论,当时轰动一时,也让人们对作为正直学者的汪先生刮目相看。
  虽然我还约请了其他学者,但按时交稿的只有谢泳,而且他还信守自己的承诺:已经收入其他集子的文章,不再收入本书,这就是《教授当年》,谢泳的第三部杂感集。十二年后,201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共撤下了十九篇文章,如《毛泽东与北大》,其他十八篇全是“议论篇”中的,如《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增加了十五篇,其中九篇是“研究篇”中的新作,如《“传记文学”和“文史资料”》、《读史札记》等。同样让我高兴的是,在《再版后记》中,谢泳也提到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老版本,当然,也提到了作为责编的我,说明谢先生是位念旧的人。当我收到签名编号的毛边本时,真的是很感动的。我们认为市场饱和、弃之如敝屣的东西,别人却捡起来当做宝贝。
  “说文谈史丛书”(第一辑)出版于1998年10月,包括苏同炳《长河拾贝》、杨天石《横生斜长集》、王春瑜《漂泊古今天地间》、汪荣祖《学林漫步》、谢泳《教授当年》,共五种。五位学者中,苏同炳先生出生于1925年,当时已经有二十多部著作问世,其他三位学者都是六十岁左右,著述颇丰,谢泳则是1961年生人,与其他四位不是同时代人。名气最小,作品最少。其他四位的著作只印了两次,共六千册,因我社囿于发行条件,开机基本都是三千册。即使后来发行了近十万册的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印刷也是三千册!唯独谢泳的《教授当年》印刷了三次,共一万册。现实就是如此,不讲任何道理或逻辑。

推荐访问:丛书 说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