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山 巍巍双髻山

  双髻山位于武宣县东乡镇和桂平县紫荆乡之间,是武宣进入桂平紫金山的门户,至高处为界顶,海拔1004.1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真有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双髻山和紫金山互为依托,更南有大龙山,北有大瑶山,一脉相接,互为呼应,双髻居中,就像是庞大的山海中的一座中心关隘。“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山之下,万山盘旋拱围,山山互为掎角,军事回旋余地广阔,历史上大藤峡瑶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党领导的农军武装都由此地发韧,军阀争战、抗日战事、剿匪斗争的诸多重要战事也多在这一带展开。双髻山,堪称军事要地。
  在双髻山山脉,有着一定规模的军事对垒,得从大藤峡瑶民反抗官军说起。
  在双髻山西南麓,浩荡黔江,直下大藤峡,江岸关山重重,群峰叠翠;峡区江水飞泻,气势磅礴,给双髻山至龙山一脉以及与之一体相连的紫金山区形成了一道严实的江河屏障。正如《明史》述:“大藤峡最险恶,地亦最高。桂平大宣乡崇姜里为前庭,象州、武宣为后户。藤县五屯障其左,贵县龙山据其右,若两臂然。”旧《广西年鉴》又称:“峡居红石矶下,弩滩之上,地界武宣、象县、蒙山、桂平、平南、藤县间,四山环绕,绵亘数百里。”实际上,当年瑶民起义活动的范围,还应包括现柳州、宜州、梧州、合浦和广东的高州等地。
  大藤峡两岸,聚居着瑶、壮等少数民族,其中之一又以瑶族居多。由于明朝官府实施改土归流政策,武力剥夺人民土地,又封锁黔江水道,垄断食盐专卖,进行苛重剥削。因此峡区人民频频起义造反,对抗官军,自洪武元年(1367年)始至万历八年(1580年),陆陆续续,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从洪武元年八年(1375年)至十九年(1386年)短短十年间,大规模的瑶民起义就有3次,其中有宾(州)、象(州)、浔(州)(时武宣为浔州所属)三州瑶民联反,朝廷派都督杨文、右将军韩观率兵追剿。虽遭残酷镇压,瑶民坚持反抗,因此造成“自浔至武宣,道不通数十年。”即武宣经双髻山往桂平的陆路,经黔江往桂平的水路因双方割据争夺无法畅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侯大苟起义。正统十一年(1446年),侯大苟率领瑶民起义,攻打州县,队伍数万人,活动范围达郁林、博白、来宾、象州及广东等地。时《浔州府志》记载:“大藤峡贼夜入梧州城,时总兵官陈泾驻兵城中,夜半贼架梯上城,泾等不觉,遂入府治,劫库放囚。”明英宗皇帝调集南京、江西及直隶九江官军1万多人围剿侯大苟,攻破700余山寨,屠杀瑶民3000多人。成化元年(1465年),总兵欧信等再率兵6.8万人从象州、武宣包围攻陷大藤峡,并打通了双髻山至紫金山一线通道。朝廷为加强对双髻山山脉周边的统治,于1466年设置了东乡等9个巡检司。
  至近代,武宣东乡是太平天国运动策源地之一,是天国首领洪秀全登极称天王的圣地,是西王萧朝贵、正丞相曾水源的故乡,双髻山脉周边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初期斗争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1845年春,东乡人萧朝贵加入拜上帝会组织,在东乡发展曾水源等人参加拜上帝会,建立了各村拜上帝会组织,并发展了会员数百人。1850年7月,萧朝贵奉命组织武宣的拜上帝会会员到桂平金田“团营”集中,萧朝贵、曾水源在东乡老家动员同族兄弟投奔洪(秀全)杨(秀清),首先把自己的祖屋、物资、全部焚毁,在他们的带动下,各乡村教徒纷纷白毁房屋、变卖家产,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翻越双髻山,奔赴桂平金田,参加太平军。当时在东乡流传跟随萧朝贵去参加太平军的歌摇“十五、十六月光明,朝贵好言动我心;放下柴篓打枪炮,跟你朝贵当天军。”
  1851年1月,太平军在桂平金田起义,3月8日从江口出发,逆江水西上,经新圩、三江,越紫荆山,兵分三路从双髻山进入武宣县东乡。3月12日,洪秀全在东乡的莫村设立大本营。清朝廷得知后,派军机大臣李星沅领广西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率1万多清兵到武宣围剿,太平军与清兵大战于东乡、三里一带,首战大胜。太平军取得三里大捷后,军威大振,万众欢呼声中,太平军首领洪秀全于3月23日在东乡莫村登极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封五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
  金田起义后,在清军的重重围堵下,太平军正是利用东乡双髻山的地利优势,与强敌周旋,坚持数月,为突围北上准备了条件。
  1925年春,新桂系首领之一、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在双髻山西麓的武宣城对着大兵压境的沈鸿英部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如果不是双髻山假以便道之利,让李宗仁神速调遣兵将解危,白崇禧的这出“空城计”将不知如何结局,而新桂系的历史,则无疑需作大的改写。
  当年,沈鸿英集重兵于柳江、鹿寨、贺州一带,李宗仁部队主力则分布于梧州、江口、平南等地。沈鸿英为了独霸广西,联络滇军倒李,于1925年1月遣兵沿柳江南下,企图偷袭李军重要基地桂平。李宗仁见势紧急,派白崇禧带兵数百赶赴武宣设防拒敌,李亦随后率一营武装乘轮船循黔江上驶跟进。
  不想白崇禧刚到武宣,在城郊察看地形时,就见数千沈军漫山遍野,蜂拥而至,分水陆两路包抄杀来。正侧受敌,情势危急,白崇禧左脚行走不便,差点挨抓。幸得官兵忠勇,伤亡十多员,拼死掩护,撤入城内,闭门坚守。说是坚守,谈何容易?白的随从不过两百,城内守军游击朱统领部,兵也才四百,而且多是由被收编的地方武装组成,毫无作战能力。沈军两个师上万人马,原目标是袭击李宗仁的桂平老窝,见白宗禧已成瓮中之鳖,加上行军数日,疲惫不堪,遂在城郊息下,将城合围,埋锅造饭,想饱餐后再一鼓作气,活捉白崇禧。
  白崇禧自非等闲之辈,在视察城防时听见城东陈家岭一带猪嚎鸡叫,时值中午,知道敌军是在准备造饭。遂组织百余敢死队,待沈军聚拢吃饭时,突将东南两门打开,敢死队呐喊鸣枪,分两路冲杀而出。上万沈军,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混乱不堪,丢锅弃碗,仓惶跑到二塘方才稍停喘气。当夜,白崇禧虚张声势,组织城内团练协助守城,商人捐煤油用罐子做灯,在城墙上挂满油灯。沈军以为援军进城,不敢轻举妄动。白崇禧这样提心吊胆地唱了两夜“空城计”。
  隔日,李宗仁溯水而上,到武宣境内勒马渡时便得知城内有事,不敢贸然直接进城,迂回三里等待主力。此时,桂军主力钟祖培第三纵队等部6000余兵马已连夜从桂平江口、平南出发,正抄近道越过双髻山,迅速西进,在三里与李汇合后直逼武宣县城,同白崇禧前后夹击沈军,沈军溃败,逃出武宣县境。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1944年11月3日转发了一则(中央社讯)消息:“武宣以东界顶、双髻山之线附近敌,在继续增到后援部队后,10月31日,又向我猛犯,到11月1日,先后凡6次,都被我遏止在阵地前面。敌遗尸满谷,仍进犯不已。战斗仍在该线附近激烈进行……”战事是这样的:1944年10月,国民政府31军135师和桂绥第二纵队在桂平县金田乡、紫荆乡一带抗击侵略日军。桂绥第二纵队所辖的独立第二团第二营到东乡双髻山界顶构筑工事,以利固守。10月下旬,敌突破桂绥第二纵队在紫荆乡的防线后向双髻山逼进。10月29日,日军侵略军23军104师团所辖的第108联队开始进攻界顶。第二天天刚亮,日军100多人从分水界脚往上爬。当日军爬到离抗日军阵地约400米之处时,抗日军占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一下子就伤毙日军10余人,把敌人打退。约一小时后,日军用小钢炮从分水界下的界脚村背向在半山腰的抗日军阵地连续轰击将近一天。由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而抗日军只有一个营,界顶告急。在关键时刻,第四战区长官部派35集团62军所辖的157师来增援。与此同时,日军108联队100多人又从界脚村背沿山路往上爬,爬到距抗日军阵地约200米时,抗日军的轻重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当场毙敌14名,敌人慌张连滚带爬往后退。抗日军继续射击,日军伤毙过半。
  稍后,抗日军立即转移,后退1华里左右,然后重新布防。半小时后,一批敌人爬到抗日军原阵地时,不见一人,以为抗日军已溃逃,得意忘形地站起来往前冲,待敌人进入交叉火网时,抗日军的各种枪炮同时扫射轰击,打得敌人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经过4天3夜的战斗,击毙日军难波正六少佐等80余名,击伤野吉大佐等i00余名。
  时至今日,时过境迁。双髻山已远离当年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境地,在东乡人民的建设下,焕发出蓬勃生机。今日的双髻山,一道宽畅的二级公路,已沿着山侧通过,自武宣东乡直达紫金、金田、桂平等地,正可谓“天堑变通途”。今日的双髻山,雄伟巍峨依旧,但更多的是不断地展示着她那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新风貌。

推荐访问:巍巍 双髻山